让岭南文化历久不衰 ——关于粤剧的保育与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1-04

代表特邀界港澳地区人士香港长运制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徐美云

  内容摘要:粤剧是岭南文化中一支夺目的鲜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国红豆”的美誉。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粤剧、粤曲日渐息微。本文就如何保护和传承粤剧、弘扬岭南文化提出建议。

  粤剧是岭南文化中一支夺目的鲜花,是中华文化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国红豆”的美誉。“双百方针”提出后粤剧发展迅猛,红线女,罗家宝,等一代粤剧界名伶名满省港澳,许多曲目深入人心,粤剧戏院盛演不衰,民间社团的“私伙局”更是遍及城镇的大街小巷,就连不少偏远的粤地山乡都常飘逸着粤韵琴音,省市甚至区县乡一级都有专业的粤剧团体,大小演出此起彼落,盛极南粤大地。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影响,电视、电影等文化的多元发展,人们审美口味的变化,社会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的迭加,粤剧、粤曲日渐息微,出现演出场地萎缩,青少年对粤剧粤曲不感兴趣,专业团体骤减的现象。人才无以为继,优秀的新曲目寥寥无几。连原广东省粤剧学院也被合并到省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成为硕果仅存的国内唯一培养粤剧人才的院校。粤剧的光辉岁月无奈渐逝。少有的专业团体,以及散落在民间的“私伙局”成为粤剧粤曲濒临熄灭火种的保存者。政府、社会各界也做了不少努力,如斥巨资建粤剧博物馆、组织各类大赛等。我们也急切期盼粤剧发光、发热,重振雄风,让粤韵再响省港澳,名扬四海。

  建议:

  一、以广州市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各区属的文艺团体研究制订对粤剧粤曲的保育与发展规划,从经费,场地,人才培养诸方面入手,有近期计划与中长期的目标。

  二、粤剧改革,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保留原汁原味的剧目之余,应有大胆改革,尝试探索性的剧目,要有新的观念,新的题材。在演出方面,要在传统基础上加创意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如舞台表演方式,要勇于把传统和声、光、电新科技结合,营造更美好的效果。

  三、加强人才培养,继往开来。人才的培养要从中小学开始,一些特色学校可把粤剧、粤曲教学课作为自选课程纳入到音乐课教学中。现在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舞蹈、音乐兴趣班,学校可因势利导从中挑选一些对粤剧、粤曲有兴趣、有潜质的苗子加以培养;大学也可以把粤剧、粤曲作为选修课程。专业院校扩大与粤剧、粤曲相关的招生比例。培育和熏陶年轻的观众,让青少年从小接触戏曲知识,了解祖国文化艺术遗产的精神。

  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观众。有数据显示:百分之三十的年轻人认为粤剧宣传不够;而认为缺乏对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够的就有百分之四十。因而报纸、电台、电视台要大力宣传、普及粤剧、粤曲知识,要制作和播放更多与粤剧、粤曲相关的节目,如《粤韵风华》就是一档好节目。通过推介粤剧历史文化精神,介绍欣赏粤剧的知识,使民众对粤剧有更深的理解,进而喜欢粤剧,参与粤剧。

  五、扩展粤剧演出和宣传的场地。粤剧除了在剧院演出外,公园、广场、商场、文化产业园都是不错的演出和宣传场所。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粤韵·悦出行”——广州地铁粤剧文化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六、鼓励和支持粤剧民间组织发展、壮大。“私伙局”虽不及正规艺术团体专业,但以精干、灵便而活跃在小区和乡村,对承存和传播粤剧文化有深远的意义。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例如在组团、演出场地上放宽限制;给予更多的活动经费补助;一些庆典活动多邀请具有一定水平的“私伙局”参与演出,提高出镜率,以激励更多粤剧爱好者参与到其中。

  七、走出去拓宽视野。粤剧艺术团体应与香港、澳门等有粤剧渊源地域的相关团体(如香港的“八和会馆”)多交流切磋,我们不仅要组团外演,还应邀请港澳、佛山、肇庆粤剧艺术团体来穗交流演出,取长补短。

  八、与各种文化节、旅游节合作举办各类粤剧、粤曲大奖赛,既可以提高演出水平,又可以挖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