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联合穗港澳共同擦亮粤剧这一广州最具内涵的名片 | ||
提案者 | 市台联 | ||
情况分析 |
粤剧在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4月19日穗港澳文化合作第13次会议在香港举行。会上,三地政府文化部门共同签署了《粤剧保护传承意向书》,承诺进一步合力推动粤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粤剧在穗港澳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2012年,香港地区演出达到两千多场。香港早大学开设了戏曲课程。港澳也成立越来越多的民间粤剧社团,频繁于佛山,广州、东莞等地进行粤剧交流演出。可以说穗港澳粤剧交流频密,具有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亟待破解。 1、粤剧的保护完全走市场化思路时机未成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才得以维系的。市场萎缩及市场运作营销能力薄弱,目前尚难以成为独立面向市场有效运作的主体,这需要加大穗港澳政府大力扶持,普及和宣传粤剧文化,让粤剧成为与港澳地区最亮丽的名片。 2、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文化部港澳台办都有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重 点项目的资金扶持,但是具体到广州市的支持政策并不多。至今没有下拨保护粤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任何经费;原来市里每年有100万元用于支持粤剧进社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2016年却减少了一半,降为50万元。相比较,2009年粤剧成为“非遗”后,香港特区政府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投入约8000万港元支持粤剧发展,香港剧院搞粤剧演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粤剧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保存了大量粤剧的相关资料。香港演艺学院正在论证和评估把粤剧表演专业提升为本科。 3、两地海关对粤剧交流没有相关的绿色通道协定 一是我市粤剧团体去香港演出时间一般在周末,由于海关周末不办公,因此舞台物资时常需要提前运送过关,耗费人力物力,导致演出成本大大增加。二是办证时间过长。按规定,办港澳通行证通常需要2-3个月,因此如果港澳方有演出邀请,需要提前更长时间,所以经常发生由于来不及办证无法赴港交流演出的情况。三是办证费用过高,而因公140元每次外出演职人员人数多 ,加大了成本。 4、广州粤剧文化人才流失,创新动力不足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以此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据了解,过去广东省粤剧学校、广州市艺术学校粤剧班、湛江小孔雀粤剧学校等,现在仅剩广东省舞蹈戏剧学院的一个系,且该系招生已面临困境,以往招生1人,可能有1000人报名,现在招生100人可能只有80人报名。一个优秀的演员常常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的磨练,剧院在青年人的深造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
||
具体建议 |
1、“政府引领,企业推动”,切实推动穗港澳的粤剧文化共荣。增加政府层面领导的互访,每年定期领导召开“穗港澳粤剧文化合作会议”、建立三地的演艺场地、展览场地、艺术表演团体负责人的定期会面制度、制定交流展演计划、联合组办国际级粤剧艺术节活动、组织演艺管理人员参加艺术管理培训、每年举行穗港澳优秀文艺节目交流演出、香港、广州、澳门政府联合推出、整合三地文化表演信息、提供免费网上订票服务旨在打造三地文化自由行的“穗港澳文化信息网”、联手建设以文博会为主的穗港澳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创意贸易合作。加强三地海关联动,为粤剧社团演出人员的物资通关、办证等方面提供便利。 2、打造穗港澳三地粤剧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研究示范区,整合穗港澳三地粤剧人才、创作、资金、观众、媒体、场地等资源,推动三地粤剧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上是和国际同步发展。穗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已经在各领域广泛开展。粤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更需要借助文化创新获得新生,为此,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老城区改造、中心城区建设和历史建筑保护等各项战略措施,结合广州粤剧场馆建设实际,构建多种功能、多种形式的粤剧创意产业聚集区域,使之成为粤剧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地,进而成为广州特色文化的一个靓丽的名片。 3、探索成立穗港澳粤剧创意产业合作共同发展基金。穗港澳粤剧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有必要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发展基金,利用基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粤剧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穗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深化的必然要求。穗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发展基金的建立,可采取股份制的办法,由各地方政府出资入股,根据本地区生产总值,按照一定标准从财政收入中提取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基金。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扩大基金的规模。同时利用香港资本市场面向全球融通资金。基金的运作要严格按照国际经济惯例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