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内容摘要: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过全体人员的努力,整体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距离广东省的总体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其主要困难有: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分级诊疗就医政策尚不完善;家庭医生专业人才缺乏;医疗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建议:一是继续不断完善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并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倾斜,引导群众参与家庭医生签约。三是拓宽渠道充实家庭医生队伍。四是推进全市医疗信息化建设。
一、背景和现状
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省卫生计生委通报,广东结束家庭医生签约试点阶段,全省21地市均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前珠海、江门、阳江、中山、佛山等五地市已出台了签约服务费的收付费标准,一般为120元/人/年,广州、东莞、惠州、茂名等市正拟以服务包为基础出台年签约收费标准。到2017年底,全省各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广东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历时2年多。据统计,广东试点工作是在省里7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铺开,截至2016年12月,这七大试点城市的一般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已达14.27%,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08%。目前,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依托“公共卫生服务包”,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逐步展开。调研广州市某区,截至2017年8月,一般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已达14.97%,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43%。基层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在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想方设法层层推进,落实各项措施。整体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二、存在问题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经调查了解,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
(一)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
处于家庭中主导地位的青壮年,一方面因为自身健康问题不突出,另一方面因为工作繁忙,缺少时间,因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乏了解,参与度不高。老年人虽然有时间了解,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仍停留在上门服务层面,对服务内涵理解有偏差。
(二)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政策缺失
群众看病首选三甲医院比例仍较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品配置、设备配置、诊疗技术水平未能满足群众需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无操作细则, “基本药物”限制等,致使社区门诊就医不具有吸引力。人社、医保等政策导向仍不十分清晰,作用未凸显。
(三)缺乏专业人才成为签约服务首要瓶颈,全科医师配备比例尤其不足
根据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前有质量的家庭医生仍有较大缺口。原因主要有:一是医学院校没有全科医学专业教育;二是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量大;三是工作量大,薪酬不具备吸引力,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并实行总额控制,家庭医生超工作量部分未得到补偿,极大影响工作积极性。
(四)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之间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个人公共卫生信息与基本医疗信息之间未实现共享互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有待建立,“信息孤岛”现象突出。部分区自行建设信息系统,但水平不一,数据对接难,且重全市层面来看,造成重复投入。
三、建议
(一)继续不断完善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并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全人群关注度。使群众了解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提高参与意识
(二)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倾斜,引导群众参与家庭医生签约
可以实行医保和农合与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捆绑挂钩,提高群众家庭医生签约率,修订政策并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引导群众合理分级诊疗。
(三)拓宽渠道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提出解决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需求的四个渠道,即在岗培训转岗、定向培养、学历提升达标、退休医生聘任。因此,建议在广州市:一是鼓励医学类高校尝试设置全科医学专业;二是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的培训;三是规范开展家庭医生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家庭医生收入补偿机制的建立,稳定人员队伍。
(四)推进全市医疗信息化建设
建立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三大平台”,实现家庭医生医疗服务、绩效考核、运行监管、分析评价等全程控制,实现个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信息共享,切实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和水平。推进微信公众号、APP等,方便群众使用和查阅信息,从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发言人:王琦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