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推进广州科技与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 ||
提案者 | 台盟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近年来,广州将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作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新路子。 一、存在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一,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一直以财政资金为主导,与其他城市相比,广州的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不完善,政策难以落实。财政性投入资金分散于各个部门,难以统筹,致使很多扶持政策可能无法得到落实。 (二)支持三融合的渠道较为单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民间金融利用不足,产业基金、私募基金、财富管理等新业态发育不足,创业投资发展与产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其一,金融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在运用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基金等金融工具方面创新能力不高。其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不健全。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仍较为缺乏。目前中小微型科技企业因规模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差,发债尚未普及,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仍然困难。 (三)各部门协同联动有待加强。科技金融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缺少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的平台,导致需要使用信息的部门与机构无法共享或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政策协调不够。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对各行业的监管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数据,也形成了众多信息的“孤岛”,这些信息“孤岛”的存在影响到全流程融资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四)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目前,广州的担保机构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民营担保机构为辅。民营担保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分布散和财力有限,远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另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系列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够强大,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导致担保行业融资担保积极性不高。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例,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评估、转让、交易的中介机构或平台,导致政策没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
||
具体建议 |
(一)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以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依托资本市场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债市场和其他融资形式的规模。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1.积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手段,形成政府投入—聚集民资—放大信贷投入的资金良性循环格局,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2.壮大科技产业基金。财政支持设立一批科技产业基金,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委托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或基金公司进行运作。同时,鼓励有关经济主体与知名风投公司对接合作,大力推动行业性产业基金的发展。基金主要全部用于投资广州市内注册的种子期、初创期等创业早期科技型企业或项目,其中优先考虑对获得政府立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3.通过政府出资一定金额设立种子基金,以风险共担方式吸引天使投资人、投资创业者,鼓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长期股权投资。此外,积极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优先支持投资创业阶段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来补偿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使更多的创业投资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二)加快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扩大融资渠道。 一是创新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模式。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市金融工作局为统筹部门,发挥市科创委、工信委、商务委、国资委、农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培育优质企业上市。召开片区上市座谈会,举办专场上市知识培训,加大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的力度。发挥各行业协会、商会和外商投资协会作用,培育后备资源。 二是创新扶持企业上市的行政环境。引导扶持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吸引具有上市意愿的高成长性企业迁入广州,加大对企业上市前的奖励力度,解决上市后备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增强市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动服务意识和沟通协作,全面推动要素资源向上市后备企业倾斜。 三是创新扶持企业上市的服务体系。以更开放的姿态,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借势、借智、借力,大力引进券商、会计师所、律师所、评估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和资本市场人才。加快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风投创投公司、基金公司落户我市。 (三)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一是设立政、银、保合作联动形成联合担保平台。设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担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专项提供的政策性担保资金。 二是构建有效的风险共担和分散机制。通过引入担保和保险公司,创新保险模式等方式构建起有效的风险共担和分散机制。支持担保公司围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公司债、企业债、区域集优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业务,开发新担保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加快推进我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发展,积极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的各项工作。 (四)以技改投资为引领,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 一是建立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组建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争取撬动和形成更大规模的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基金,优先投向本市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项目。 二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模式,运用财税工具和金融手段,推动技术资本集聚,实现金融科技产业的一体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政府应从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逐步向政府支持金融对科技的投入转变,使政府的财政支持更加富有效率和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 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加大对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的扶持从支持单个研发项目转向支持整个企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加大科技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引导各方资源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同时在技术创新、转化应用、环境建设等环节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逐步补上广州市基础研究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的短板。 (五)完善信息联通机制、协调配合机制、搭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平台。 一是搭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公共平台。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和创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2.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整合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资源,提高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信息联通共享机制。依托广州高校的研究力量,建立企业法人数据库,同时,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以及中介组织的信息都统一录入到平台中,使各方面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协调配合机制。首先是完善政府相关部门与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等监管部门、以及各大银行之间的协调配合。其次是完善市场化运作层面相关部门协调,例如金融机构之间,尤其是银行与风投、股权投资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