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打通全面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构建广州大健康工作格局的建议 | ||
提案者 | 徐映奇 | ||
情况分析 |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意味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正式落地和实施。广州市正在制订“健康广州2030”规划纲要。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 大健康格局构建,大健康教育先行。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起步早,理念先进。1927年,英国建立健康教育中央委员会,发布“关于健康教育的建议手册”。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了低脂、低盐、低糖运动,控制吸烟,鼓励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活动。日本1932年就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列人学校保健计划的重要内容,从终身教育的高度积极倡导健康教育。 组织全,架构科学。1974年,美国通过“国家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发展法”。20世纪60年代,德国成立国家健康宣传中心,在16个州设立了分中心,发挥着组织、指导、管理作用。英国政府成立了以学校、社区为主线的健康教育网络。 投入足,保障有力。德国,公民健康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部分由医疗保险公司提供,少数为社会团体的经费支持。英国,实行全民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财政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健康教育经费达全国卫生经费的5%以上,健康教育年开支25亿美元,人均8.7美元。 覆盖广,重点突出。1995年,美国制定“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推行“健康教育处方”制度。1990年,英国“课程指导: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健康教育的课程框架。德国法律规定,凡4~18岁儿童少年必须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
||
具体建议 |
1、重协同,构建全民健康教育的职责体系。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不能只靠卫生部门,应将其纳入公共政策体系之中,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从重“治”转为重“防”,由开“药物处方”转为开“生活处方”的根本性转变,把健康的技能传授给每一位公民。 2、强支撑,加大全民健康教育的政策供给。加快推进《广州市健康教育条例》立法工作,规范健康教育的投入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特别是应将全民健康教育和国民健康水平列入政府工作效能和职能,并实行年度考核。将全民健康教育经费列入医保基金支出项目。人社、卫计、民政部门和工会组织中设立健康教育和研究机构,将医保部门的工作“前移”到医保参保人员的健康教育上来,由被动医保变主动医保,由基本医疗保险向健康医疗保险过渡。 3、抓重点,推进新医改应坚持“两手抓”。一手继续抓新医改任务落实,一手抓全民健康教育。与其把巨额的医疗资金放在重病大病上,不如前移到“预防为主”上,让弱病小病者得到预防医学的提前关爱,使广大人民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 4、讲策略,提升全民健康教育的工作实效。针对不同群体,如流动、老年人口以及其他普通人群,从不同的侧重点推进健康教育,主要从行为、心理干预着手。建立健康干预服务体系,通过“采集健康状况信息”“健康状况评估预测”“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设计健康指导方案”“跟踪干预”等内容,对健康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管理。 5、重普及,拓展全民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做法,把健康教育纳入幼儿园、中小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开“生活处方”“运动处方”等方式,督促居民改变不良习惯,通过组织“健康大讲堂”“大型义诊”“家庭医生服务”等形式,宣传大健康观念和大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设立全民健康教育日或教育周,利用媒体、互联网、报刊杂志全面宣传普及健康科普知识,引导城乡群众健身养生、预防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