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实施“枢纽+” 战略 加快推进广州 战略枢纽型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18-01-10
 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实施“枢纽+” 战略 加快推进广州 战略枢纽型经济建设
提案者 台盟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实施“枢纽+”战略,打造高端资源吸附器和辐射源,是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在中共广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于“强化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功能”的具体阐述。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国际战略枢纽,是广州打造战略枢纽型城市的战略支撑。 

  一、存在问题 

  (一)交通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第一,白云国际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白云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不足,并且空域航权受到限制,机场的集疏散体系有待完善;第二,港口吞吐能力不足,联运码头、航道设施以及集疏散体系能力有待提升,广州港南沙港区辐射潜力、物流服务能力尚未充分发挥,江海联运、铁水联运运能不足;第三,部分铁路线路能力紧张,随着新建铁路及城际的引入区间通过能力紧张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且广州火车站等铁路枢纽旅客发送能力日趋饱和,到发线通过能力已利用至极限,以及货运枢纽布局不尽合理、集中化程度相对较低;第四,疏解中心城区交通的高快速通道不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时有发生;此外,广州与周边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缺乏协调,外围地区骨架路网还有待完善。 

  (二)信息基础设施有待增强 

  一方面,广州在信息基础化建设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广州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尚未接续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 

  (三)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与交通设施布局不协调 

  第一,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与交通设施布局不协调,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导致交通需求与资源承载力不匹配。一些非核心功能也集中在核心区,造成广州市交通需求集中现象较为明显。核心区3%的面积、17%路网资源、48%轨道交通资源,承担了59%机动化出行,并且由于“职住分离、空间错位”,导致核心区过江通道(14桥1隧)交通压力较大(饱和度超过0.8);同时,处于核心区衔接位置的地铁站点和断面客流量高,全网日进出站客流超过10万人次的14个地铁站点都聚集于核心区。 

  (四)港、产、城有机融合还不够 

  枢纽型经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缺少综合立体规划,枢纽型经济区单点发力,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互动性不足、广州虽然拥有空港、海港、高铁港三大枢纽,但三大枢纽港相对独立、各自运作,枢纽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集成,三大枢纽经济区仍需加强互动与融合。 

具体建议

  (一)加快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推动三大枢纽互联互通发展。首先立足白云国际机场,完成白云机场扩建工程,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其次是推进邮轮母港、江海联运码头和内陆无水港等国际航运枢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沙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江海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海空联运等多式联运,开辟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再次是加快建设铁路货运物流工程,包括城际铁路的扩建、扩能改造等项目。最后,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加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港航水运等方面的综合交通对接。 

  二是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一,对重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减免相关的建设规费。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两化融合”、“三网融合”、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共建共享等项目的资金支持;其二,联合电信运营商、企业和工业园区,面向龙头企业,考虑建设企业云计算中心,并鼓励企业云计算中心面向中小企业开发。支持电信运营商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IT企业联合开展基于国家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攻关和试点;其三,鼓励在汽车、电子产品、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领域实施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品)试点示范项目。鼓励本地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运用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 

  坚持调整疏解和提质增效相结合,以“限制低端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造”为主要突破点,实现核心区非中心城区功能有效疏解。以疏解带动产业转型和改善城区环境,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优化。 

  (三)扶植产业发展。 

  在推进港航经济建设方面,加快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广州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集散分拨、仓储配送、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并推动航运业与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务融合发展。 

  在空港经济建设方面,加快打造临空产业体系,推动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集聚,完善综合保税功能,积极发展与其他航空物流企业的合作,引入更多的航空物流企业主体。 

  在临高铁的产业构建方面,重点吸引大型企业设置或引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企业、制造业企业、零售贸易类企业等总部企业。依托高铁枢纽的交通优势,带动涵盖咨询服务、法律服务、审计服务、会议会展等专业服务业的商务商贸企业集聚。引进高端专业诊所、专业医疗中心、旅游综合体、保税购物中心等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化、智慧型的高铁枢纽经济产业体系。 

  二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各类发展平台。枢纽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全市重大项目储备库,享受关于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用地安排和资金支持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是促进融合发展。三大枢纽经济的发展要融合城市的发展,也要融合城市产业的发展,还要融合城市文化的发展,加强三大枢纽经济区联动发展,通过融合周边,扩大服务半径,推动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融合。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政策体系,在项目申报、土地征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更加宽松、更加优惠、更加务实的政策。二是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在枢纽经济区实施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建立投资准入和社会信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是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对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等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 

  (五)支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支持枢纽经济区引进市内外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性的大学科技园和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开放实验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支持枢纽经济区或“区内园”争创广州科技服务业聚集区,支持枢纽经济区内技术研究机构申报市级外资研发机构,积极推荐本土企业与国外先进技术研究机构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联合研发中心申报认定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三是重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六)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公司、保险资金、资管计划、社会资本等,共同发起设立以土地开发整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等为标的项目的多支产业子基金,为枢纽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通过优化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推进枢纽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由空港枢纽经济区产业发展、港口物流发展等专项组成,用于支持枢纽经济区产业的综合发展。三是积极推广应用PPP模式,梳理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与资产增值预期的项目,并定期向具备资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推荐,引导保险资金参与PPP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枢纽型经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