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 |||
标 题 | 提升城市系统吸引力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 ||
提案者 | 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财政投入和政策优惠力度都有所加大,在政策趋同的情况下,城市系统吸引力逐渐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考虑方向,本文分析了广州目前城市吸引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习近平同志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人才的争夺力度,今后一个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十三五”期间,广州不仅要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还要实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大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广州将在现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由市财政提供约35亿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从政策力度上来看,广州在提供给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资金、机会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广州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广州的城市地位仍不相称,广州也面临越来越多城市的挑战。在2015年大陆最佳创业城市评选中,广州仅排名第五位,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仅为第七位。在2013至2015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广州市从第3位逐年下滑到第6位和第8位。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才由于普遍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因此在精神上的需求也会更高,意味着其会更加注重追求事业的成就感,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将更倾向集聚于有利成就个人理想、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的城市。因此,在各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和优惠措施逐渐趋同的情况下,要使得广州在人才引进上获得竞争优势,还需理清思路,在提升城市的系统吸引力方面下功夫。 一、存在问题 城市系统吸引力是指城市对城市外的事物具有吸引和接纳的能力,主要是指对外来人才、投资者、游客、居住者的吸引,就人才吸引力来讲主要是指为人才提供生活、工作、发展条件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市场系统吸引力,主要有,(1)政策环境: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相关政策;(2)政务环境:政府服务的水平、效率与质量;(3)工作环境:就业机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行业薪酬、经济发达和国际化程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环境与秩序,以及人们对市场系统的形象感知。第二,生活系统吸引力,主要包括各类舒适物:(1)城市环境舒适物:基础设施的发达、完善与配套程度,城市的整体建筑特色和风格;(2)商业服务舒适物:配套、便利的商业服务网点和优越的购物环境;(3)文化氛围舒适物: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产品设施、国际化的程度、多元包容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等;(4)社会与福利舒适物:教育、医疗、住房等主要福利;(5)公共服务舒适物,地铁、公交、公园、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服务。 目前,广州城市系统吸引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系统吸引力存在短板 1.人才引进政策有待完善 通过比较广州的人才政策和其他各城市的人才政策可以发现,广州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基本沿袭了国内其他城市的思路。在户籍入户、子女教育、医疗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各地出现了政策趋同。这些政策的共同点包括:第一,侧重一次性“撬动”,忽略了后续条件的满足;第二,侧重引进领军人才,忽略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第三,侧重国内人才的引进,对引进国际人才的配套措施不足。 2.产业集聚度不足 同一产业企业的集聚意味着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选择给专业人才,而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同行业的大量中小企业,如果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网络,会极大提高产业竞争力。目前广州还缺乏针对各产业链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招商的思路,难以发挥以完整产业链吸引相关企业在区域内集聚的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3.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 人才服务体系与国际成熟做法还存在差距,相关环节还存在需改进的地方。如广州有为数众多的外籍人才在此工作及生活,通过调查,许多外籍人才都希望能够有效融入本地社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目前的政策在管理上内容相对较多,服务上的内容较少,缺乏帮助他们融入本地社会,促进其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等的措施。 缺少人力资源银行等专注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服务机构,难以满足人才自我增殖的需求。在人才引进上,缺乏市场化的导向,政府的意图与企业的实际要求还需加强衔接,同时在主动招徕的方式上还需加强。 4.新业态应对机制还不成熟 新业态的应对机制还不成熟,对新业态缺乏预研预判,在一些新闻媒体已对新业态出现的问题多方报道后,相关部门才匆忙进行处理,而没有在其出现之初就进行引导规范,造成工作被动;新业态的负面清单需完善,对于新业态缺乏扶持意识,对于何种新业态应该整治何种应该推广没有清晰定位;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以2010-2015年的专利授权量的平均值作为排名依据,17个统计城市范围内,广州排名第7,相继落后于苏州、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成都。 (二)生活系统吸引力相对不足 1.城市文化不够鲜明,文化吸引力不足 广州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气候怡人,城市绿化率高,拥有华南数量最多的高等学府、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同时还拥有美食之城、花城,海上丝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等历史文化元素,在生活系统吸引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一直以来广州在城市形象的宣传上整体包装策划不足,未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削弱了城市应有的文化魅力。当年的一部《雅马哈鱼档》曾让不少人南来广州创业,但之后就鲜有类似题材的电视电影。深圳成功塑造了敢闯敢干的改革开放第一城的文化形象,上海给人以高大上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形象等等,这种城市文化的成功塑造吸引了大批人才聚焦。 2.城市的公共服务人性化考虑不足,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公共服务人性化水平是影响其生活系统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吸引人才的一张非常重要的名片。城市的宜居环境,既体现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又体现于软环境的提升,公共服务就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公共服务需要大手笔也需要小细节,需要基本普惠也需要特别关怀。目前广州在公共服务人性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仅以广州各大出入口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来看,白云机场、火车南站及东站等都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同时,广州市很多公共场所提供的无线网络信号只限于国内手机使用、无障碍设施使用不便、各种公共设施的维护保养都不尽人意,这些问题对广州的宜居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就吸引国际型人才而言,广州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如出租车等服务性行业的英语普及程度偏低、公共场所英文标识不齐全、就医及政务缺少国际人士服务通道等问题。 |
||
具体建议 |
1.尽快制订以系统吸引力为核心的人才政策
以提升城市系统吸引力为核心,建立领导机制,有效协调各有关部门,在对各类型的人才需求开展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广州的人才吸引力建设和完善制定配套政策。一是为人才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或催生成立为人才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为人才解决创业、生活、子女教育等难题提供服务,畅通与中介的信息交流渠道,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二是为青年人才营造适宜的创业环境。鼓励各中小企业以联合购买的方式,为青年人才提供租赁住房等相关服务,政府可提供优惠价格,如在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附近或地铁沿线建设人才公寓,由政府以优惠价格整体出租给园区,再由园区分租给各企业,同时在公寓内配套公共食堂、图书馆等设施,方便青年人才居住生活;三是有针对性的制定方便外籍人才融入本地的相关政策。通过设立文化学堂、社区义工参与等形式,方便外籍人才拓展本地社交圈,以建立朋友之情吸引和打动外籍人才,设立方便外籍人才反映意见的相关论坛或信箱,收集外籍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 2.集中资源打造新兴产业群,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建议建立创新产业优先战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到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方向上,比如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新能源等行业,大力吸引业内企业在广州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构建合作网络,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既要着力引进龙头大企业,更要支持鼓励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针对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开展招商,力求在广州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鼓励沿着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合作,鼓励处于相同产业链分工地位的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如分摊研发成本等),从而形成以本地为主的整个产业链企业群,达到进一步增加企业数量,拓宽专业人才发展空间的目标。 3.构建现代化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实现有利于广州发展的高度开放的国际国内人才大循环。全面提升社会事业水准,健全人才社会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一是与国际人才服务体系相对接,制定教育、培训、重点产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四个方面的人才提升指导政策,引入人力资本银行等服务性中介机构,为人才的自我增殖、有序流动、企业专项培训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加强对国际性猎头公司的招商工作,通过这些公司的进驻和规范运作,扩大国际人才的引进范围;三是主动出击,建立引进的人才目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中介机构为广州招徕目录内的人才,或对引进一定级别人才的企业等给予奖励。 4.建立新业态反应机制,优化创业环境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在推进互联网+物流的过程中,很可能还会诞生许多新业态,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政府部门不要一开始就“拦住”“管死”。”正因为新业态往往会出现在政府监管的空白地带,因此建议政府应制定针对新业态的扶持政策、反应机制和预案,推动建立支持创新的产业政策及研究体系,及时掌握新业态信息并提前开展规范引导工作,避免在问题已出现后政府才匆匆补漏的情况;建立负面清单和相应评估机制,相关部门对于清单范围外且对经济有正面影响的新业态应大力支持其发展,对于可复制的新业态模式应予以重点支持和宣传推广。建议加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完善知识产权资产的交易、开发与利用相关机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5.着力塑造适宜创业的城市文化新形象 一是充分发挥广州自身优势,着力宣传广州引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传统,宣传广州众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百年老店的创业精神;二是借助各种新媒体打造广州宜居、宜业形象,邀请文艺工作者拍摄有助于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的电视剧和电影,鼓励创作宣传广州的小说、音乐、摄影、绘画、游记等优秀文艺作品;三是依托广州高校及研究机构众多的优势,鼓励引进或举办各类学术会议,提升城市的学术氛围。 6.全面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是提升城市对国际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建议广州市对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的改进,以推进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广州城市的国际形象。一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街道和交通道路指示上提供中、英文双语标识;二是除了在各景点设置英文讲解外,还应与时俱进,设置除英语外的主要外国语种讲解,方便外国人才了解广州和广东文化;三是在医院、学校、政府部门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针对国际人士的服务机制,以协助解决国际人才就医、教育、办事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障碍;四是为国际人才设置专门的综合性信息网站和APP平台,方便国际人才获得在广州生活的各种信息。 7.提升公共服务人性化水平,创建人才宜居环境 建议广州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将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改进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建议广州市采取自查、检查、第三方参与等方式,对广州市所有的公共场所、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为广州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制订整体改进方案并全面落实,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对居民生活细节上的关怀,让广州更有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