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志愿驿站建设的提案 | ||
提案者 | 李森 | ||
情况分析 | 一、提案背景 志愿驿站,前身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城市志愿服务站”“新生活驿站”,昵称“西关小屋”,为广大志愿者踊跃投身亚运会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重要参与平台。2012年3月5日,服务站正式更名为“志愿驿站”,团市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旅游局、市城管局、市控烟办、市税务局、市公安局等职能单位共同将全市志愿驿站建设成为广州城市文明形象推广中心,常态化开展广州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推广、人文精神培育等特色活动。目前全市有80间志愿驿站,凝聚了12万名志愿者,贡献志愿者累计315万小时,分布于全市各商圈、社区、交通枢纽和公园景点等地,并按照“全市统筹、辖区管理、属地协作、社会化参与”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州城市形象外宣、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志愿之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情况分析 经历了十年发展,目前志愿驿站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及政策支持。十年间,志愿驿站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成为了广州城市文明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奉献爱心的集聚平台和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基地。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室外独立岗亭式志愿服务站,目前市级层面没有相应的制度或政策保障志愿驿站的常态化运行,例如保障站体设置的稳定性(相关部门不得随意移动驿站等)。 (二)缺乏社会化资源的整合支持。目前志愿驿站的运行经费基本依靠财政资金支持,每年的运行资金有限,经费来源单一,且队伍的运行主体主要以退休人士、学生为主。 (三)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志愿驿站服务类型多样,可以作为枢纽型阵地,助力全市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但目前除少数职能部门外,其他部门还没有很好地依托志愿驿站形成资源、队伍和活动的联动。 |
||
具体建议 | 三、具体建议 (一)加强对志愿驿站的相关制度及政策保障。建议由全市志愿服务的统筹机构市文明委牵头,会同立法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研究,将志愿驿站等志愿服务阵地的常态化运行纳入法律、政策、制度的保障范畴;同时,建议将志愿驿站纳入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序列,加强志愿驿站的建设,并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阵地。 (二)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探索共建模式。一是建议企业、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志愿驿站的资源支持,鼓励志愿服务队伍与驿站队伍开展常态化合作,依托志愿驿站开展公益活动等;二是建议参考上海“雷锋驿站”服务模式,制定相应准入标准,吸纳属地管理部门、爱心企业等单位参与志愿驿站共建,提供资源、人员支持等。 (三)依托志愿驿站阵地,加强全市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等属地单位,将志愿驿站作为志愿活动的拓展阵地,结合自身志愿服务需求,加强与驿站的常态化联动,定期组织队伍前往志愿驿站开展文明风尚引导、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对驿站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用于各项目在驿站的常态化运行,助力全市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 |
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志愿驿站建设的提案
时间:2019-12-30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