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加强我市道路下空洞探查与及时处置的建议的提案 | ||
提案者 | 安关峰 | ||
情况分析 | 一、道路塌陷事故频发的背景和分析 全国各地关于城市道路下出现空洞的塌陷事故导致“吃车”、“吃人”现象接二连三地发生,给城市带来惨重巨大的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对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据统计2015-2019年我市范围仅公路就发生过62起路面沉陷事例。最近,在2019年12月1日广州市地铁十一号线沙河站施工区域禺东西路段,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区域流砂层较厚,地下水量大,造成塌陷深度大,影响范围大,三人被困坑中。 综合国内近几年对道路塌陷调查公布的结果进行分析,城市道路塌陷主要为城市建设施工引起的塌陷、地下管线管道的破损或缺陷引起的塌陷、自然地质条件引起的塌陷、生产生活造成的塌陷。预防和解决城市道路下空洞塌陷的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
||
具体建议 | 二、相关建议 (一)加强道路下空洞探查及处置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推广。 1.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技术 道路空洞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微动勘探法、地震映像法与瞬变电磁法等探测技术在排查城市道路空洞塌陷隐患方面得到充分应用,极大减少因为道路塌陷而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据了解,北京、兰州、郑州、厦门、佛山等多个城市均对本市重点道路、人流密集道路、快速路等重要路段进行道路塌陷隐患雷达周期性检测,排查道路安全隐患,提前预警,及时处置,避免因道路塌陷事故带来的灾害和损失,成果显著。2019年7-9月在举行70周年国庆阅兵前夕,北京市对重点道路进行了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探测,共计探测道路里程25公里,发现道路病害24处,其中发现两处较大空洞,及时进行了修复处理,为活动的顺利举行提供有效的道路安全保障。这些技术已经成熟,住建部《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437-2018)与中国市政协会团体标准《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T/CMEA2-2018已经颁布实施,能够有效指导道路下空洞探查工作。 2.发泡非水反应高聚物材料等各种新型注浆材料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团队研究的“发泡非水反应高聚物材料”,以两种基料加以添加剂和催化剂,经过精密的配比,高压混合,经反应后由液体变成固体,达到防水修护加固的效果。该材料具有环保、早强、抗渗、耐久、不受水的影响等优良工程特性,适用于基础工程设施防护、防渗、堵涌、填充脱空、顶升沉降修复和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基坑支护、地下空间结构的建造工程等。有效解决了常用的修复材料,在有水环境下耐强度及韧性明显降低,体积收缩及抢险抢修时效性差等问题。 (二)对道路下空洞探查与及时处置的建议 1.建议交通、水务、建设、城管等各相关部门加强日常对职责范围内的道路、深基坑、地铁、排水管网、各类检查井等的地面塌陷隐患开展普查和排查工作,提前发现空洞,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的平台资源,推动信息互连互通,共同监督,发挥各自职能,联合将管控落到实处。 2.建议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可依托我市大型国有市政企业的力量,实施覆盖全市中心城区道路的周期性空洞隐患排查探查及处置施工一体化工作,有效保障道路健康运行,同时提高排查处理效率。 3.工程项目各方责任主体方,应加强对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等地下设施施工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严密对工程项目周边的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及房屋、道路、桥梁进行监测,严防发生建筑、道路塌陷事故。对拟使用的施工工法进行严格把关,组织行业资深专家充分论证,完善施工方案和应急保障措施。 4.在排水管网进行巡查和排查时应关注管网渗漏问题,及时发现排水管网破损情况,以免造成因地下水进入污水管网增大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和生产的资源浪费。进行排水管道修复时大力推广采用非开挖修复的技术,既能加快修复速度,亦减少开掘和因开掘而造成修复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关于加强我市道路下空洞探查与及时处置的建议的提案
时间:2019-12-31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