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加快将城区中心公园建成体育文化公园,打造我市分布式文化地标的提案 | ||
提案者 | 刘根生 | ||
情况分析 |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我市正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随着经济文化水平提升,我市群众体育健身与运动休闲需求日益高涨,而公益性室内篮球、排球、羽毛球、游泳馆以及足球场等场地数量、布局、管理及价格,与市民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市区运动健身场地较少且分布偏远,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障碍。中心城区综合性体育场馆数量较少,除天河体育中心外,奥体中心、大学城运动场等均远离中心城区,且功能单一,缺少休闲、娱乐、交流等功能,对市民吸引力有限。而公共室内篮球、排球、羽毛球、游泳馆场馆数量少,一般区位选址不佳,分布不均匀,使用效率不高。 加大体育运动公共服务供给,将体育设施融入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运动健身环境,是我市园林、体育等主管部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工作。像二沙岛公园群与体育场馆设施的结合,极具示范效应。目前市属越秀公园、黄花岗公园等各中心公园已设置各类健身区50多处,合计面积2万多平米,提供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和单双杠等各类健身场所和设施,基本免费使用,深受市民欢迎,但公园现有室外健身设施和跑步径几乎处于饱和状态,除了越秀体育场,其它公园极少配有专业的室内体育场馆。 从居住密集度、区域成熟度、体量面积等方面考虑,加快将中心城区各大公园建成体育文化公园,成为家门口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能够显著提升市民公共服务获得感,创建健康中国示范项目。 |
||
具体建议 | 市属越秀公园、黄花岗公园、流花湖公园、荔湾公园、珠江公园以及各区属中心公园,主要有景观、休憩、长者活动及文娱等功能,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交友重要场所,一般都有地铁站点,公共交通便利,城市配套成熟,居住密集度高,周边辐射人口众多。建议在公园配建体育文化综合体,加快增强公园的体育文化功能,建设市民家门口的体育文化公园。 一、建议在公园内选址建设体育文化综合体。在每个中心公园规划选取2000平米以上地块(主要通过整合现有建筑地块增加容积率实现),综合体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设置3000个以上座位,可开展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短池游泳、田径单项等运动及训练场所,可举办一定级别单项赛事,符合青年、长者及儿童不同群体需求,具备安全舒适、高参与性特点,建成具有“社区”“体育”“文化”多功能公共空间综合体。连同公园健身器材区及绿地跑步径,可极大改善运动健身场地设施条件,成为辐射公园周边群众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二、打造我市分布式文化地标。我市目前广州图书馆、大剧院等文化地标集中在城市新中轴线,在各中心公园建设体育文化综合体,可通过造型独特、富有创意的建筑设计、集成体育文化与休闲消费的“夜间经济”、成为日间夜间市民健身“网红”打卡地、集合球类、游泳等培训品牌及智慧健身房、群众健身大数据分析等多元化运动场景,提高场馆利用率,打造分布式文化地标。 三、在综合体内配建社区文化与政务服务功能区,促进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化。设立社区文化与政务服务便民设施,建设居民证照综合服务机,方便群众办理签证、签注、补办、拍照等证照业务,设立社区型图书馆、社区与少儿书画创作及展览馆及儿童游乐场所,设立银行取款机、便利店、快餐饮、咖啡厅、洗手间、淋浴更衣、投币洗衣机等便利设施。 四、坚持公共服务公益属性开展运营。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免费及低收费惠民开放政策,公园管理机构将体育设施运维纳入日常公园管理,或由相关部门托管给专业机构负责运维,建立专业巡查和维护机制,保障设施安全、有效。规范公益性收费标准,规范安保管理,做到干净、整洁、安全。 |
关于加快将城区中心公园建成体育文化公园,打造我市分布式文化地标的提案
时间:2020-01-02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