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文化引领作用的提案 | ||
提案者 | 朱琬瑜 | ||
情况分析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广州作为国家的重要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应依托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内引外联的文化引领作用。 一、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两翼交汇点,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三大全国综合性门户城市以及五大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及至整个华南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综合影响力,与港澳的文化具有共通性。二、广州有着长达2200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有名扬四海的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等,得以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还有一大批联合国、国家级以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广彩、广绣、象牙雕、榄雕、岭南盆景等民间工艺,广东音乐、粤剧粤曲、舞狮、等民间艺术,迎春花市、波罗诞、龙舟节等民俗节日,此外还有绵延千年的商贸文化。三是粤港澳三地的主流文化,作为岭南文化分支的广府文化在粤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圈中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再加上靠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上的紧密性,使得处于同一片区域的湾区具有一定的文化共通性。广州作为广府文化圈的中心,对通用粤语、文化相近、血脉相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珠三角的核心文化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较易得到大湾区各地文化认同。四、广州市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超过10%,占GDP比重呈明显上升态势。广州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增加值增速,都要远高于香港,且文化产业对于GDP的贡献也更大。文化产业引领作用提供了市场和现实基础。 |
||
具体建议 | 二、广州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建议 (一)提炼引领时代的广州文化特质 城市的文化特质是城市发展历史形成的产物,同时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要对广州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入梳理、探讨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进行提升、凝炼,使广州文化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成为孕育更多创新和变革,引领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土壤。 (二)站位湾区视野修订广州文化发展规划 广州要根据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和发展规划》,主动对接,研讨大湾区文化特点,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审示和修订广州文化发展规划。要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开展湾区文化课题研究,从不同学科和视角进行湾区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在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时要主动与湾区各地文化发展规划相融合、引导构建湾区文化命运共同体。 (三)精心打造广州宣传名片 广州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城市对外形象要进一步宣传。要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广州特色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光影科技,精心打造一台展示广州独特生态魅力、历史遗韵、民俗风情、现代发展的大型节目,向世界宣传广州,让世界认同广州,不断增强广州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力。 (四)大力打造“文化艺术广交会” 目前广州已举办过多个文化交流活动,如第六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第21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第二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2016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暨广州国际戏剧论坛等。广州应利用日益完善的交通枢纽便利,日益扩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广州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的力度,将广州文化艺术交流打造成与“广交会”齐名的国际活动。 (五)创新群众文化建设,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广州可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教育培训、陈列展览等内容,制定围绕大湾区建设的群众文化建设目录;开发新技术、新媒体应用与服务,拓展公共数字化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推进湾区文化内容在11城群众间的线上传播;在大中小学开设湾区文化主题的课程、报告会、讲座、展览;引导中小学生以文学文艺作品创作活动的形式接触和弘扬湾区文化;推动高校不同学科展开有关湾区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学生活动,进行文化产品、产业的研发和方案设计。 |
关于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文化引领作用的提案
时间:2020-01-19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