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双区驱动”下,推进广佛都市圈公共服务设施平衡供给,共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挑战的建议的提案 | ||
提案者 |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战略部署。“合作”一词在《规划纲要》中出现频次高达169次,区域的协调不仅体现在产业分工、合作建设发展平台,还体现在设施、服务、环境保护等各方面。2020年初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广佛都市圈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跨界通勤和物资运输频繁,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压力大、任务重,都市圈协同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在“双区驱动”背景下,加快大湾区城市公共服务合作,探索跨行政区域民生共享,共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挑战,实现都市圈层面的公共服务平衡供给、协同发展、区域治理成为必然要求。 一、广佛都市圈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问题 1、大湾区建设对广佛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 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将广佛同城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广州、佛山两市领导签署了《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在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专项对接协议。2010年广佛地铁线通车,标志着广佛同城进入地铁通勤时代。轨道交通一体化和政府协作的扶持加速了广佛核心区集聚圈层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2017年,两地共同编制《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标志着广佛同城系统化、全覆盖。当前,《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发挥好极点带动作用,广佛签署了《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备忘录》,共建广佛合作试验区,从同城对接走向广佛融合,“整合存量,形成增量”,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成为广佛融合的重点议题。 2、都市交界处公共服务配置滞后,跨城居民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边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存在隐患。面对日益增长的跨城居住人群,广佛边界地区在医疗、教育、购物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滞后,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跨城居民面临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的困扰。例如金沙洲板块,浔峰岗地铁站3km半径范围内有30多个小区,仅有一家大医院,三所卫生服务站,西部医疗设施空白,边界地区城市公共卫生存在安全隐患。长期被诟病的教育配套近年虽得到缓解,但仍面临较大缺口。 3、两地缺乏协同规划,城际居住公共服务分散,公共服务能力弱。广佛两地缺乏协同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被动,责任主体不明。因边界地区开发存在“插花式”开发的现象,住房建设碎片化,能够落实的公服设施配置按规划地块划分,导致在广佛边界 区域,城际居住公共服务分散,公共服务能力弱,不利于各类设施的共享及使用者的日常交往,社区文化氛围欠缺,更不利于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如疫情应对)。如社区图书室、卫生站布局位置偏僻,空间狭小,布局零散。 4、公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使用率不高,设施跨区域使用 广佛两市轨道互联,道路互通,公共交通初步实现一体化运营,两市间的通勤人口已超过45万人,占两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2%,使得两市交界地区联系紧密,广佛地铁每天吞吐着大量往返于两市间的“城市候鸟”。但当前交界处公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城市候鸟”对边界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质量缺乏信心,使用率不高,而选择大量跨区域使用设施,一是提高了边界居民享用公共服务的成本,二是加剧了边界地区社区间密集的人口流动。部分地区虽已配置了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站等,但仅有常规的管理用房功能在使用,此外有部分教育设施虽然建成,但在移交、运营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
||
具体建议 | 广州有着深厚的教育、医疗资源优势;深圳先行示范区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有着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广佛都市圏积极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的公共服务平衡供给模式,将对形成开放型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具有积极作用。 1、资源配置上,先行探索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集团化跨区域服务,推动城市区域化治理。建议参照深圳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政策,建立广佛两地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联动广深优质品牌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为龙头组建集团,在两地边界薄弱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设施投放,以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总量,补齐区域间公共服务差异短板。建议对急需发展而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的领域,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予以激励。从而引发广佛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鲶鱼效应”,缩小区域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差异。在医疗上,探索城市区域化治理,在广佛都市圈范围内依托公共服务设施集团形成医疗联合体,主动对接三甲医院,强化边界地区管理、区域联防联治、区域应急调动,在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作为区域卫生治理的有力补充,能在都市圈内快速响应,实现区域协同治理。 2、规划建设上,统筹规划多功能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健康社区。 规划建设方面,建议制定统一的跨行政区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参考新加坡新一代社区生活中心模式,建设设施集中、功能多样的新一代邻里中心,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品质。强化健康社区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完善防护设备和物资储备,提高医疗信息(与专科医院、疾控中心)的联通能力,中心宜建设布局大型多功能活动厅,在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转换功能,形成社区临时检测、隔离区域,提高社区医疗应急服务能力,有效补充城市基层医疗短板。 3、体制机制上,参照深港公共服务标准,设立广佛公共服务政策投放区。将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统筹协调的公共服务先行政策在“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投放:人才流动方面,两市建立公共服务共担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建设广佛居住组团公共服务共享中心,设立广佛健康社区试点,试验区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两市的优质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保障无缝对接;引入广州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在土地、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统一建立外来人口、港澳人口享本地居民待遇机制。统筹协调方面,探索设立广佛公服统筹建设基金池或联合投资开发机构,统筹建设公益性设施,制定公共服务融合发展阶段性目标,强化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标考核制度。 |
关于“双区驱动”下,推进广佛都市圈公共服务设施平衡供给,共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挑战的建议的提案
时间:2020-05-18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