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重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激发区域经济抗疫力的提案
时间:2020-05-25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重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激发区域经济抗疫力的提案
提案者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承担了城市“健康门卫”的战略任务,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面对巨大公共卫生灾害时的强有力的保障。现有经济体系缺乏“抗疫力”的危害已从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体现出来。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尤其是消费市场十分惨淡,住宿和餐饮业同比下降35%,而2019年消费拉动已经约占GDP的60%。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带来数以万亿计的经济损失,可以看出疫情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冲击力和危害性。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应急保障服务的投入,对经济发展有高效率的拉动作用。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是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后领域。医疗卫生和生态安全是无形的经济,是基础免疫和兜底战备,不能短期市场化。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是面对巨大公共卫生灾害时最强有力的保障,对提高区域经济的“抗疫性”,增强我市经济韧性,使该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有极大的价值。
  一、现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
  (一)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分工协作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城市应急管理的纵向链条过长,多层级管理模式降低了疫情防控效率。抗疫一线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部门协同机制还须健全。社区的法定职能、资源调度人才配置等与其承担的抗疫责任不匹配,基层压力太大,力不从心。
  (二)医疗服务体系与应急服务提供能力不平衡不充分
  公卫队伍中具有医学、公共卫生、信息学和法律等多重背景的复合型卫生人才不足,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教育互不交叉,实际工作更存在“防治”分离现象,缺乏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应急响应和临床治疗的应急医疗服务人员。
  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不足,体现在“医防分裂”,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相关的危机研究、演练和宣传教育不充分,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匹配,卫生防疫人才培养观念未能与时俱进,高层次公卫人才培养乏力,基层医卫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应急人员力量亟待加强。
  (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保障不充分
  卫生应急战略储备普遍短缺,主要体现在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生产的数量、品种、规格等都存在应急期间短期匮乏的现象,个人防护装备储备几乎空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方式难以满足需要,医用应急物资目前仍过分依赖实物储备,合同储备和生产储备发挥的作用有限。
  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缺乏类似国家其他战略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机制,应急医疗服务保障人员的短缺限制了评估完善应急储备预案的能力,且没有系统的目录供执行部门和企业参考,各项储备均具有较大盲目性。
具体建议    (一)重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全面优化应急指挥体系
  设置明确的战略目标与机构,强化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制定战略预案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全方位构建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并建立应急管理培训导师队伍,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分类培训,提高决策人员专业化能力及循证决策能力。
  2.建设大应急信息化平台
  加速公共卫生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提升精准调查、科学研判、及时报告、提前预警等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以及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二)加大对复合型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投资和培养
  1.鼓励高校投资建设高级别的公共卫生学院
  整体布局,加大医防复合型卫生人员的培养建设力度,大力培养卫生防护装备研发人才,引进培养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门技术人才,加速培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应急检验人才。从医学教育及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入手,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协同建设,让医学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快速培养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临床型的人才队伍。调整现有公共卫生学院的课程设置,加大重视应急防疫方面的教育内容。
  2.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医疗健康须共建、共治、共享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人员的联系与信息交流,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定期举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模拟演习,积极研发重大疫情预警系统软件,增强疾病预警研判能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整合。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从机制体制上实现由单纯医疗服务向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综合服务转变,由单纯慢性疾病防控模式向防病防疫并重模式转变。
  提高公共卫生大数据运用水平
  健全疾病监测数据采集共享机制,对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疾病监测、病毒溯源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以大数据挖掘与网格化数据管理促进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加强信息报告和发布(包含实验室能力指标)和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在穗举办国际公共卫生学术论坛,切实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等方面的能力,确保医疗服务机构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做好监测报告、社区防控、防控宣教等一线防疫工作。
  (三)建立应急物资供应链平台和中心区域级物资储备库
  1.建立区域级物资储备库
  建立公共应急资源储备投入机制,按照24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的目标和充分考虑应对大灾的需要,在现有储备物资的基础上,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不仅应包括卫生应急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眼罩、外科口罩、N95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消毒液等),还应包含预防药物和疫苗、救治患者的药品、器械、仪器、设备、装备以及检测致病微生物、有害物的试剂(消毒、杀虫、灭鼠药械),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有物可调、有物可用。
  2.健全卫生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需求清单,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与企业、社会力量等供应链合作伙伴相互兼容信息平台,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物资储备机制。强化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利用大数据模型确定应急药品及耗材类物资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科学地储备应急物资,避免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综合管控标准体系
  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统一标准,鼓励和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应急管理,建立平台与企业签订合同储备机制,也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参与地方政府的合同储备和生产储备,形成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