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随着消费升级,消费新趋势和新方式不断涌现,新消费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央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去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意见措施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新消费。我市发展新消费基础深厚,建议将新消费作为我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以新消费为引领,构建新消费系统培育体系,培育一批新消费企业、新品牌、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场景,营造扶持新消费发展的政策生态,推动我市消费产业双升级,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一、 新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相较于传统消费,新消费的“新”主要体现在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以消费者为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的新产品新服务,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夜间经济、特色街区等体验式、文化化的新场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并创造新需求。从供需两端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新的消费趋势凸显,新品类、新品牌、新服务不断涌现
一是新品类补位空白领域。品类创新更加注重洞察消费者需求,发现未满足的需求,补位空白领域。京东平台全年新增细分品类达728个。二是新品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品牌更加注重彰显个性和特色,更具文化内涵。跨界联名成为品牌创新渠道,李宁与敦煌研究院跨界合作,占据新消费品牌榜单第一位。大白兔、稻香村等老字号老品牌创新设计和营销,焕发新生机。三是新服务满足便捷化、智慧化需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云看展、本地生活服务等崛起,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新的消费方式崛起,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速布局
共享消费、体验式消费、沉浸式产业等新业态发展迅猛,2019年国内沉浸式产业产值达48.2亿元,沉浸业态模式达35种。新零售、社群消费等新模式需求凸显,广州本土化妆品企业完美日记依靠小红书等社交分享平台成为千亿级网红新品牌。正佳广场体验式主题购物乐园,超级文和友电影取景式布局等新场景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二、各省市密集出台政策推动新消费发展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快推动新消费扩容提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地纷纷出台发展意见或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新消费发展,将新消费作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抓手。成都早在2017年就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开展新经济研究并统筹推动发展;2020年出台《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提出“以新消费为引领,打造美好生活消费新场景、创新在线消费新模式,发展消费新业态,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出消费新产品,搭建消费活动新平台”。南京实施“新消费”行动计划,成立新消费行动专项推进办,重点抓好激发新热情、聚焦新热点、提供新服务、发展新模式、营造新场景、延伸新时段、打造新引擎、提升新品质、完善新链条等九方面工作。武汉制定《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打造“武汉购”品牌。北京出台《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消费新生态体系,激发新消费需求。杭州召开推进新消费工作会议,打造“新消费·醉杭州”品牌,举办“杭州消费嘉年华”,实施“欢乐购物在杭州”等五大工程。
三、我市需将新消费作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市消费基础深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2年稳居全国第三,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全国城市第一,消费潜力巨大。通过举办广州国际购物节等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以新消费为抓手,抢占先发优势,提升消费能级,提高广州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需要更加明确提出以新消费为统领
近年来,我市已陆续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定制之都、时尚之都、直播电商之都建设。2021年提出要创新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以时尚经济、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带动消费增长,这些都属于新消费范畴。但新消费还包括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包括沉浸式产业、工厂直播电商等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涵盖范围更广,内涵更加丰富、理念更加清晰。我市需要明确以新消费引领新经济形态整体推进、融合发展。
(二)需要以新消费推动消费和产业双升级
我市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都市消费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三七互娱、酷狗音乐等一大批动漫游戏、文化娱乐领域线上生活性服务业头部企业。但都市消费工业外贸贴牌企业多,自创品牌意识有待加强,品牌协作度较低,新品类开发能力不高,产品更新速度远低于市场需求的热度。互联网+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线上平台较少,线上预定到店服务、到家服务等新模式供给不足。企业对新消费趋势把握不足,营销手段仍以传统的产品促销和线下服务为主,跨界融合不足导致难以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三)需要针对新消费的特点提供扶持和创新监管
调查显示,目前消费领域企业痛点主要集中于期盼政策加快制定与落实、“放管服”改革、行业精准帮扶等方面。在监管上,产品创新周期缩短趋势显著,需要小批量多频次生产,但监管方式未能匹配,尤其是食品、化妆品行业新产品审批慢问题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将发展新消费作为政府工作任务,营造发展氛围
明确将新消费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推动形成新消费“广州样本”。制定出台专项意见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新消费发展目标、工作任务、配套措施和工作责任。
(二) 构建新消费系统培育体系,增强供给能力
1.培育一批新消费企业。构建新消费企业梯度孵化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新消费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全产业链融通创新。
2.培育一批新品牌。开展“新国货”品牌培育计划,以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培育一批新品牌。搭建企业跨界合作平台,推动制造业品牌文化化。将新品牌培育纳入定制之都、直播电商之都建设工作内容,助力品牌“弯道超车”。加强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动企业参与电商平台新品牌计划。
3.培育一批新平台。创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统筹我市教育、医疗等领域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一批线上生活性服务业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
4.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制定长效措施,促进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创业团队向广州聚集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典范。鼓励“工厂直播”电商、沉浸式产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5.打造一批新消费场景。规划布局消费新场景,借鉴成都市消费场景建设经验,梳理盘活存量载体资源,策划包装一批新场景项目,支持消费领域企业开展场景创新。招引一批示范性新场景项目,引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品服务采购、创意策划等专业服务机构,共建消费新场景。
(三)营造扶持新消费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产业生态
1.政策扶持。支持行业商协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消费产业发展联盟,为企业学习先进经验牵线搭桥。搭建新消费企业管理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市场数据支持和个性化运营指导。发挥“科创板”功能,引导支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重点投向新消费企业。打造广州新消费的新媒体宣传矩阵。
2.制度创新。采取灵活审批、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措施。适当简化产品审批标准,确立允许使用预批准成分的标准规则,促成更多“全球首发”,推动定制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