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完善中国城市化战略 加快广州市外围区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1-01-26    【打印】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加快外围城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广州大城市化战略,推进“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撑。广州外围城区面临着产业能级有待提升、创新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与中心城区联系不畅、开放动能未充分释放等问题。应从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深化产业全链条,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圈;以共享发展为宗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力,构建和谐基本公服圈;以协调发展为支撑,凸显空间效应,建立优质交通生活圈;以开放发展为主线,持续扩大开放,推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推动外围城区高质量发展。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开启了新时代大城市化战略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可作为城市化战略和大城市外围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其外围城区包括增城、花都、从化三区,以及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北地区和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南地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现阶段广州正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活力的全球城市,但其城市空间体系发展特征仍表现出中心城区与外围区极化发展的“梯度格局”,其外围城区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能级有待提升
  一是现代服务业产能较低,2019年外围城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不足中心城区20%。二是制造业同质化程度高,产业链集聚效应不显著。外围大量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类型趋同,均以汽车制造与零部件开发为主导,产业关联度较弱。三是产业价值链不高,产业生态链合力不强。四是现代农业的个性化、科技化及产业融合度有限。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向具有地理标识特征农产品转变能力有待提升,农业与其关联服务需求拓展程度有限。
  二、创新链打造有待加强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创新平台和空间不足,在全市“一区三城十三节点”的科技创新空间中,外围城仅布局“三城五节点”。二是外围城区科技创新投入偏低,支持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缺乏创新人才,产出能力低。2019年外围城区高新技术企业占广州全市比重不足30%。三是外围城区和中心城区创新园区功能联系不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方面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及创新研究分工体系。
  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质”“量”不足
  一是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2019年外围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其总人口比例超过14%,老年抚养任务比较重。二是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少。全市80%大型医疗机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城区内新区和农村医疗总量不足。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设施可达性一般。南沙、黄埔等区教育设施分布密度与人口密度错位,增城教育设施交通可达性一般,中心城区公办学位不足、优质学位稀缺。
  四、“中心-外围”联系不畅与钟摆式通勤并存
  一是交通联系不畅,外围城区布局机场、高铁站、港口等大型交通枢纽,与中心城区构建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能力亟待提升。二是钟摆式通勤加剧交通拥堵。一方面,外围城区产业对人口的引力不足,职住分离于“中心-外围”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中心城区高额房价的“推力”加剧了职住分离。
  五、开放协作动能尚未充分释放
  一是与周边城市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外围城区尚未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科研创新空间与周边城市联系不足,区域产业分工合作还有待增强。二是后疫情时代加速外贸产业淘汰与整合,对外开放能级亟待提升。
  综上,围绕外围城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海、成都等城市发展经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打造“产业生态圈、基本公服圈、交通生活圈、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突破口,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深化产业全链条,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圈
  (一)明确产业发展优势与能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一是充分依托外围城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积极利用价值洼地效应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外迁。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黄埔区至增城南部片区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机器人、5G、区块链、新材料等产业。立足“两个维度”(空间维度、产业维度)构建城市产业地图。二是围绕主导产业拓展供应链,全面整合珠三角环线高速沿线外围城区创新要素,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平台创新发展制造业,提升农业的生产与服务能力。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
  一是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空港新城、广州科教城、工信部电子五所、低碳总部园区等平台,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创新发展高地。二是积极培育创新生态,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释放大学、科研院所创造力与成果转化力;以“放管服”为核心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打造“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一流产业生态圈。三是统筹外围城区产业发展,突出外围各区产业特色,加强各区产业链衔接和配套。四是对零散的产业区块进行集聚整理,提升工业园区的设施配套水平。
  二、以共享发展为宗旨,扩大公服供给力,构建和谐基本公服圈
  构建“基本公服圈”,配置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鼓励建设社区综合体,形成标志性、活力性、高品质的社区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社区服务。二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在增城、从化等外围城区规划城市次级服务中心。构建教育、养老、医疗、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有机融合、复合建设的服务中心发展模式,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三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深化“一核多元”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三、以协调发展为支撑,凸显空间效应,建立优质交通生活圈
  一是发挥网络化大都市的同城交通效应,打造短时间交通圈。积极对接广州主城区,依托新建轨道线网交通体系扩大交通圈。加快地铁16号线、地铁18号线、地铁22号线、地铁23号线、地铁28号线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智能交通主导的交通运营管理,实现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等外围城区30分钟可达市中心的时空目标。三是发展枢纽经济,推动花都区从“空铁枢纽”到“经济枢纽”转变加强TOD综合开发。
  二是构建外围城区“城镇圈”式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以“城镇圈”作为外围城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按发展方向将其分为综合发展型城镇圈、整合提升型城镇圈和生态主导型城镇圈等类型。发挥城市圈优势,加强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对接和产业合作,使原来层级式、集中式、二元式的空间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均等化发展。外围区提供中心城区所欠缺的休闲、生态空间,实现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从化、增城北部等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健康疗养、高端医疗等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树立广州城市特色品牌。
  四、以开放发展为主线,持续扩大开放,推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一是依托广深双核主引擎,双轮驱动,发挥湾区一体化主引擎作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促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对接。共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二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区域协同共同体建设。促进产业链对接与合作,做好经济内循环。增强基础设施对接,加强湾区城市互联互通。三是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国际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进一步提升南沙港和白云国际机场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促进外循环,加强对外合作抵御疫情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