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 助力健康广州战略实施
时间:2021-01-26    【打印】 

广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盟广州市委会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此次疫情的出现,更暴露了目前广州从市到基层,在运用医疗信息化技术辅助提升基层疾病早期诊断能力、个性化健康管理能力及平衡医疗资源的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保障机制及政策配套力度尚需加大;卫生健康信息化整体发展不平衡;信息便民项目推进速度及应用效果尚需提升。因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整合市、各区医疗系统内信息互通;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建立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结合新技术,完善便民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基层是连接居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涉及预防和健康促进的落地,更涉及对居民医疗需求的及时了解、合理评判和相应医疗资源的协调。此次疫情的出现,更暴露了目前广州从市到基层,在运用医疗信息化技术辅助提升基层疾病早期诊断能力、个性化健康管理能力及平衡医疗资源的能力的不足。为此,广州市台联、台盟广州市委会组织台胞界别中医务、信息领域人员,组成调研组,分别举办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走访广州市、汕头市及大连市等多家医疗机构及医疗大数据服务公司,提出“推进广州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助力健康广州战略实施”的建议。
  一、我市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据了解,广州医疗资源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与共享,广州市基层医疗能力发展差异大,居民健康数据碎片化问题凸显,数据的来源、计算、转换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医疗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基层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投入还不够,与广州国际一流超大城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一)信息化保障机制及政策配套力度尚需加大
  相较其他智慧医疗发达城市(福州市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深圳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12361工程”项目计划投入近10个亿),我市部分区,如天河区也于2013年初制定了《天河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标准体系、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云和相关配套的软硬件建设(主要是1网2台N系统),总投资约4900多万元,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渐见成效”的建设思路,分三期进行建设。但总体我市健康信息化业务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参与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不足。由此,造成一些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健康信息化融合不够。由于医疗卫生部门信息口人员编制少、薪酬待遇低,医疗信息化人才较为缺乏。为数众多的基层医务人员,尚未实现远程培训、在线咨询;各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机构尚不能有专门的专业信息化人员,大都是由医疗人员兼任,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欠缺。
  (二)卫生健康信息化整体发展不平衡
  首先,各区之间不平衡。区级信息化工作,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点突出。发展较好如番禺、天河、越秀区,已建成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与市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比较落后的各别区才开始启动区级平台的建设,区内机构数据的互联互通效果也比较差,未实现深度融合;还有部分区正在建设区级平台,尚未实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其次,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整合工作还未完成。因早期各自建设,统筹不足,后续整合难度大。医疗机构系统内信息系统过多,业务信息系统各自独立,使用和维护难度加大。省部属、市属医院规模大,医疗水平高、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但多达数十家的不同网络系统服务商使得数据平台互联互通问题凸显;而区属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相对投入较低。再次,基层医疗机构无法与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无法完成不同医疗机构间就诊信息及病情的动态更新及整合,无法实时的查看本人的健康档案。
  (三)信息便民项目推进速度及应用效果尚需提升
  首先,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应用范围不够广。部分医院影像和检验结果互不相认的问题仍然存在,还有部分已接入系统的医部机构,由于经费核算问题,使用频度不高。二是“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医保对接不畅。“互联网+医疗”诊疗收费目前定价不合理,缺乏激励措施;在线健康、医学咨询、远程会诊服务收费标准暂未纳入医保范围。三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有待建立。四是电子健康码推广仍需加强。目前仍有部分医院未完成接入电子健康码改造。五是健康信息便民应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仍有相当部分市民对“广州健康通”不了解,对预约挂号系统、电子健康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功能等不知晓。
  二、关于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建议依据“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标准统一、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快修订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及配套政策,将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我市的统一规划。一是,从整体上把信息化的目标定位定准确,确定好每年的建设标准和逐年实现目标,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破解部门利益条块分割的状况,用技术加利益协调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整合应用、互联互通。调整完善管理运作机制和业务流程,在市、各区、基层卫生行业信息化标准统一之后,实现卫生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医疗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二是,按照管理层级的属性,有机整合数据中心、健康档案和市、区属医院、卫生指导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各专项系统数据,随时可以进行医疗及公共卫生数据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广州市、各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确保医疗卫生管理决策领域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全面性。市、各区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卫生信息化的领导,调整充实卫生信息化领导组织,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卫生信息化工作,根据顶层设计,制定全市、各区的卫生信息化规划,针对信息化发展较慢的区,应适当加大扶持力度;针对发展较快的区,要注意不同信息化平台的相互融合。加大信息建设资金投入,尤其对于财政收入相对弱的区和基层。加大基层医疗信息人员配比,提升工资收入,加大培训力度,将远程会诊纳入医保范畴。
  (二)整合市、各区医疗系统内信息互通
  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具有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成功经验的公司,建设覆盖全市、各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网络、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应用软件间接口的标准格式,开发基于标准的应用软件、中间件和接口来把医院的各种医疗信息和经济信息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中管理,达到最大限度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这不仅会助力健康广州的发展,也在瞬息万变的疫情的挑战中占得先机。
  (三)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建立合理分工协作机制
  理顺分级诊疗流程,实现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医疗医保医药信息化联动,合理配置资源,使社区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四)结合新技术,完善便民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先进的医疗信息应用平台,实现临床信息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医保API接口系统、远程医学系统等系统。实现医疗与公卫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居民健康数据实时更新到个人健康档案中,真正让电子健康档案“活起来”。居民就诊时,医生只需在电脑上打开其电子健康档案,基本情况、病史等信息即一目了然,有效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及群众就医获得感。实现诊疗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优化就诊流程,有效解决就诊挂号、就诊、检查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平台全面联通,居民健康信息动态更新,方便查询。其次,建立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三大平台”,实现家庭医生医疗服务、绩效考核、运行监管、分析评价等全程控制,实现个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信息共享,切实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和水平。再次,突出医疗信息惠民应用,利用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逐步打造全市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建立互联网医院,大力开展注册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力争在信息惠民工作推进和应用服务推广方面形成示范效应,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