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整合南沙及周边资源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鸦片战争遗址文旅区的提案
时间:2020-12-31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整合南沙及周边资源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鸦片战争遗址文旅区的提案
提案者 刘旦
情况分析  打造鸦片战争遗址文旅区的优势
(一)鸦片战争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
南沙境内拥有虎门炮台群半数以上的炮台,10座炮台中有6座分布在南沙区境内(大角山台、下横档台、上横档台、南北台、大虎台、蕉门台),目前集中保存在大角山和上下横档岛。
 
图1  鸦片战争前虎门炮台示意图 
 
图2  南沙对外开放炮台示意图
(二)邮轮产业加速崛起,水上交通蓬勃发展
自2016年起,南沙邮轮旅游发展连续四年出入境人次位居全国第三,增长速度最快。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正式首航运营后,邮轮产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三)文旅市场潜力巨大,旅游行业前景广阔
南沙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内分有东部滨海休闲、南部自然生态、北部历史文化三大板块,坐拥众多旅游景点。其中南沙湿地游览区以“湿地唱晚”为名入选“羊城新八景”,也是广东省十佳观鸟胜地。
二、南沙鸦片战争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炮台保护开发缺乏整体性的综合规划
部分古炮台因年久失修,自然损坏严重,保护和管理难度大。分散珠江两岸的炮台原本同属虎门炮台群,因行政区规划分开管理造成第一层割裂。南沙区现存炮台中,大角山、蒲州山、上横档、下横档新式炮台群为清光绪年间在被毁炮台基础上修筑,仅大虎台和蕉门台仍有旧式炮台遗存。南沙虎门炮台中因保护力度不一,对外开放的数量寥寥且区域分散造成第二层割裂。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
南沙虎门炮台分布在山巅、江滨和海岛等地域,高度分散使得水陆交通系统重要性更加突出。由于没有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了解炮台参观信息的渠道甚少,地图平台或本地生活信息平台尚无完整的登岛交通指引,造成游览炮台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较高。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仅增加文物推广难度,也不利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足削弱文化形象话语权
因通行地名有东莞虎门镇,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虎门炮台位于虎门,忽略了虎门炮台群的广州南沙部分。
具体建议 打造鸦片战争遗址文旅区的建议
(一)研究制定炮台开发规划,优化旅游功能布局
开发南沙鸦片战争水战游径(大虎—上横档—下横档—大角山—龙穴)和南沙寻古游径(古炮台—天后宫—伶仃洋—十九涌—黄阁古村落),沿袭鸦片战争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有效整合串联南沙区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大湾区旅游深度协作
打通界限寻求与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合作,联通珠江两岸和江心岛的虎门炮台。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深度旅游协作,推出遍历珠江两岸古炮台的红色旅游邮轮专列,为游客提供全面了解文物资源、重游鸦片战争遗址、感受红色精神的途径。 
(三)丰富形式加大力度,讲好南沙红色故事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介,运用VR/AR、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手段,发掘南沙炮台群背后的“文物守护者”“文化宣传者”等故事素材,加强南沙虎门炮台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宣传报道。联合区内、市内和省内旅游机构,举办旅游推介会,推广南沙鸦片战争遗址一日游项目。
(四)发挥南沙科创优势,塑造文化研学品牌 
依托“虎门炮台”“伶仃洋”“妈祖文化”等厚重文化底蕴,开发多类研学课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和各大高校推出研学项目,塑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研学品牌,将南沙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鸦片战争遗址文旅示范区,促进文旅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