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健全广州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体系促进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
时间:2021-01-14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健全广州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体系促进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
提案者 方佩贤
情况分析    一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深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青少年作为消极体验易感人群,心理发育成熟度还不高,对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心理承受度较差,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中小学生返校复学过程中出现了少数学生心理健康的极端事件,为此,亟待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足。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同时对心理健康缺乏正确认识,主动或被动回避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心理辅导的“需求”被掩盖,主动咨询的意识或意愿较低,容易导致错过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时机。
  (二)一线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专职不多,未形成心理教育教师人才教育培养训练体系。
  一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主要有心理健康课和心理活动,具有长期性和隐秘性,学校和心理教育教师往往不容易及时得到收效和正面反馈,容易感觉心理教师的工作没有意义,学校往往会安排其兼职政教管理、德育管理、寝室管理等其他工作或兼职语文、政治等文科教学。
  二是虽然全市各区的中小学校人员已配备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但由于不少学校连日常学科教学的编制仍未能满足,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职称评定和培训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造成心理教师有“找不到组织”的感觉。
  (三)“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未健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合力造成,除了心理辅导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外,还需要班级的配合帮助,家长的陪伴关爱,以及社会的包容有爱。早在2000年市教育局就制定了《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学校、社会多方合作的网络还不够健全。
具体建议    (一)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开展“生命教育”。
  通过学校主题活动、板报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校园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加强心理功能室建设,畅通学生需求,消除学生疑虑。可以借鉴香港教育局自2001年起在全港推行的“成长的天空”计划,在全员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学生抵抗逆境的能力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乐观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可以先试点后全面铺开的方式,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免费心理体检,建立心理档案,通过问卷、诊断等机制定期筛选出预计有可能发生成长问题的高危青少年,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助课程,及时转介心理咨询或精神治疗等,通过医教结合,进一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极端事件的产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中小学心理教师人才规划的激励政策。
  一是由市教育局牵头,加强中小学心理研究,为心理教育专业师资的培育或引进、使用及晋升等提出综合性培养路径和人才规划,以心理教师均等化配置为原则,吸纳专业人才,保障师资力量,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二是建立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基地。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专业纳入我市本地高校定向培养计划。三是在市、区两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典型案例讨论、组织专家督导等,开展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普查或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组织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开通家校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我市中小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课堂、家长会等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在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家长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家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