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
|||
标 题 | 关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推动创新科技产业在“双循环”经济中发展的提案 | ||
提案者 | 伍翠瑶 | ||
情况分析 | 期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以专利作为重要尺度,以发明专利、PCT(PatentCooperationTreaty)专利、施引专利和同族专利为评价指标,挖掘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2015-2019年)的专利数据,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创新机构与行业优势、大湾区协同发展程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创新能力、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报告指出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整体上升,但专利施引量较落后,而PCT专利量恰恰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化的程度,施引量的落后表明了大湾区国际参与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以跨城市发明专利合作率为衡量标准来衡量大湾区内各城市间的合作程度,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效亦有明显差异。其中,港深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合作最紧密的两大创新城市,两地跨城市专利合作率达46.68‰,但广深两地跨城市专利合作率仅为6.59‰。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已汇集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园区、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多个核心创新平台,并集聚了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广汽、广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基础产业链完备、市场孵化能力强、创新生态氛围浓厚等特点,如何进一步突出各自产业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加快各地创新资源流动是未来广深发展亟需突破的问题。 |
||
具体建议 | 1.加强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设立和引进各种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加强以创新服务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资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突出产业优势,优化升级产业链布局,以此促进稳定产业链,提高应对抗冲击的能力。 2.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鼓励非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新型社会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换债等多种形式,参与大湾区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增加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3.鼓励国有资本入股民营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平台功能,以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为重点领域,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提供资金扶持。 4.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人才质量、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各方各面相辅相成。吸引高质量人才,是促进产业全面发展最重要的一环,而产业全面均衡的发展也将为提高就业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有效地拉动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发挥重大作用。 5.加大外资的引入和对外投资的力度。完善并加强针对以港资企业为主的外资企业的支持政策,加强广深港三地合作,在促进技术交流的同时,利用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吸引外资流入,充分发挥大湾区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促进「双循环」发展。 |
关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推动创新科技产业在“双循环”经济中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1-01-15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