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建议发挥南沙和前海自贸区作用 推进穗深两市双核心经济协同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1-01-15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建议发挥南沙和前海自贸区作用 推进穗深两市双核心经济协同发展的提案
提案者 肖国伟
情况分析    以穗深为核心的珠江东岸地区,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已经逐步形成紧密联系的一体化区域。广深的深度合作已经具备了充分条件:首先,两地整体已经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其中,大企业在专利申请等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并主要集聚在广深两大城市,中小企业则主要分布在广深高速沿线等制造业集聚区。  其次,区域创新资源存在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态势。在广深城区持续集聚大量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的同时,部分新的创新平台正在凭借良好的环境品质和便捷的交通联系,承载着区域创新要素的外溢。最后就是传统产业空间和新型创新载体紧邻布局、相互促进的特点。在广深走廊上,既有工业化时期沿107国道、广深高速等交通设施形成的传统产业带,也逐步产生与其平行发展的由深圳大沙河、光明新区往东莞松山湖伸延的科技创新带,从中可以看出珠三角的产业基础在产业配套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为新型创新带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型创新带则通过创新要素外溢促进着传统产业带的转型升级。 
具体建议    一、强化穗深两地的互联互通,联手打造湾区滨海“第一圈层”经济带
  优化深圳到南沙的交通接驳和站点配套服务。首先,加大对南沙庆盛枢纽到南沙周边镇区和产业园区的交通连接投入。为深圳福田、深圳北和光明新区三地市民到南沙投资、就业、生活和旅游提供更便捷的交通配套。其次,完善南沙庆盛枢纽的商业配套。重点引进有地铁站点综合商业体开发经验的港资企业在庆盛枢纽高铁站及周边开发集科技研发、高等教育、物流、商贸、商住、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圈。最后,降低通勤成本。建议降低南沙庆盛站到深圳光明新区高铁票价,促进居住在南沙——工作在深圳的当天来回模式形成,从而带动南沙庆盛商圈的商业氛围和居住氛围。
  加强南沙港与深圳港的协同合作。首先,以协调为主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珠江口港口群。建议从省级层面设置专门主管领导负责广州-深圳两地港口的协调和管治工作。其次,优化广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的分工,形成错位发展。深圳联合香港主要发展国际航运物流和高端航务衍生服务。南沙主要发展国内和东南亚航运物流以及承接香港的航运物流产业链的部分转移。最后,减少对港口运营的行政干预,发展有较强实力的多元化航运业投资主体。广州港要重组周边小型港口和低效率港口,积极引进港资和国际航运物流机构,提升港口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发挥南沙自贸试验区和前海自贸试验区的“双自联动”制度创新优势,两地在通关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上进行合作性的政策探讨。
  
  二、用好自贸试验区,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实现穗深两地在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正视穗深两地产业关联性较弱、协同较差、重复竞争的局面。深圳与香港之间合作培育了以大疆为代表的无人机产业,而广深之间合作具有显示度的项目相对较少,这其中既是市场机制所决定,也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广深两地从官方到民间都缺少产业合作平台,两地之间的产业合作找不到抓手,没有具体项目进行对接。虽然签订一些产业合作协议,但都没有实质性的推进。深圳与周边城市合作更多依据产业链分工来安排,但与广州之间产业链所处位置相差并不大,两者之间采取怎样合作模式是面临的难题。
  
  三、依托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提升广州与深圳在科技领域的全面合作。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打通广深两地的人才政策,实行政策叠加和政策最优原则,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人才在南沙、前海自贸片区内集聚。广州、深圳两地的引进人才政策各有不同,各有优势。但是,目前的人才政策仍是受地域限制,广州的无法享受深圳的高额货币补贴政策,深圳的无法享受广州教育、医疗、居住等人才配套资源。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则打破了地理界限,而南沙、前海自贸片区应该打通两地政策阻隔,广深两地及其走廊沿线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此地带共享,必将迅速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形成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