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依托海珠湿地资源打造广州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提案
时间:2021-01-18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依托海珠湿地资源打造广州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提案
提案者 张婉玲
情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离的倾向,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忽视基于实际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学习,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广州市劳动实践教育为例,近期经过采用实地和线上两种方式对全市122所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广州中小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教育基地资源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结合本土文化及社会资源建设市属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可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少,不利于开展经常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
     二是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从各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来看,参加调研的中小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不尽相同,40所学校为清洁卫生整理类课程,20所为种植栽培类,9所为烹调类,2所为陶瓷制作类,2所为剪纸刺绣类,1所为木工类,还有48所学校没有专门的劳动项目。总的来说,各校课程设置各自为政,没有整体规划,也没有与地方传统文化、劳动特色融合,没能形成广州市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品牌。
     三是劳动教育师资及经费投入不足。调研数据122所学校中,有45%的学校需要校内、外建设劳动教育场所;38%的学校希望得到资金扶持;61%的学校希望聘请专业教师和对现任教师进行劳动培训,劳动教育师资普遍不足。
具体建议      建议教育部门加强整体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以海珠湿地为核心,整合周边社会实践教育资源,打造市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广州市中小学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社会实践教育需求
     一、整合海珠湿地自然资源和社会实践教育设施,打造广州市社会实践教育品牌基地
     海珠湿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分布有动物584种,维管植物630种。已建设展陈丰富的湿地科普馆、3间多功能自然课室、农耕教育基地、自然教育营地等特色场域。此外还有4座观鸟屋、10多处科普长廊、4000多个解说牌等科普设施。“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已与广州189所学校、100多家企业、60多家NGO等建立合作联系,开展湿地研学、岭南农耕、自然观察等课程20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50多万人次。建议进一步整合资源,围绕海珠湿地,建立一主多辅的劳动教育基地,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满足全市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非遗活动体验、自然观察、科普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需求。
     二、推动海珠湿地基地与中小学校良性互动,解决学校教育设施不足问题
     广州市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场所普遍不足,学校自主开发特色实践课程,往往难以为继。海珠湿地有充足的实践场地,可引导学校把社会实践教育项目拓展到海珠湿地,打造全广州市中小学校共同分享、互相促进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把农耕特色、果基文化、龙舟文化、盆景栽培、中草药种植、水上人家、自然观察、榄核雕刻、陶瓷制作、粤剧、舞龙舞狮、武术、刺绣、剪纸、垃圾分类等课程做成积木类型的课程版块,提供给全市中小学校,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三、发挥海珠湿地教育经验,建设社会实践师资培训基地
    海珠湿地是全国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影响力较大的单位之一,已积累8年的湿地科普宣教工作经验,曾获评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建议进一步发挥海珠湿地教育在全国领先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教育师资培训的新模式,以海珠湿地既有的蒲公英自然教育种子导师培育、海珠湿地环境教育导师培训、海珠湿地雁来栖志愿者培训、研学导师培训等导师培训活动,持续为广州社会实践教育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