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网站
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智力、精神障碍者就业的提案
时间:2021-01-26    【打印】 

十三届五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

标 题 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智力、精神障碍者就业的提案
提案者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残疾人比率为5.26%,其中智力、精神障碍者人口总数量超过10万,是经济收入水平最低的人群之一,就业比率不足1成。他们因为缺乏工作机会而不能融入社会,功能退化严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料负担,家庭整体生活品质低。例如,2019年广州本地一家专业社会组织针对全市308户成年智力、精神障碍者家庭成员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家庭收入来源仅依赖退休金及其他各项补贴的比例高达46%,生活品质堪忧;只有4%正常就职于普通企事业单位有着固定收入。在无固定收入的心智障碍者中,有接近两成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经济状况十分拮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保障智力、精神障碍者享有就业和工作的权利,能促进他们提升自我意识,有效防止或减缓因智力障碍导致身体机能过早衰退,对其个人健康乃至减轻家庭负担都大有裨益,同时智力、精神障碍者家庭往往也是因残致贫家庭,是当下精准脱贫工作中需要持续重点关注的对象。
  近年来,智力、精神障碍者的就业在广州市党委、政府的关注和广州市残联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智力、精神障碍者的就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在发展与促进智力、残疾人融合就业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智力、精神障碍者就业衔接培训不足,就业衔接脱轨
  目前我市智力、精神障碍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赖民办康复训练机构和职校启能班/特殊班,培训方式主要是室内上课,教育培训内容也大多以技能培训为主,缺少包括独立生活技能(如自主出行、社区融合等)、职业素养(关于工作认知和社会规范)等就业衔接课程,难以解决智力、精神障碍者的就业困境。根据调研显示:仅有36%的智力、精神障碍者接受过职业培训,未接受培训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里提供”,而“不适合”或“没什么用/缺乏针对性”的比例也较高。
  二、对智力、精神障碍者就业政策引导不足,存在假就业现象
  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躲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节省开支,也采取“假用工”的方式来招收残障人。智力、精神障碍者遂安获得象征性薪酬,但并不真正参与劳动就业,或被安置在其他场所从事和企业生产业务无关的劳动;“假就业”的现象从根本上是对残疾人群体、企业和国家的三重伤害,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要求。
  据对全市308个智力、精神障碍者家庭开展调研显示:61%的家属强烈希望智力、精神障碍者能够外出工作,而智力、精神障碍者本人的就业意愿也高达53%,实际上仅4%的智力、精神障碍者表示正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就业,有13%表示曾经就业过,另外有33%的智力、精神障碍者有挂靠“假就业”的现象。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合力仍未形成
  目前,在推进智力、精神障碍者社会就业过程中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进,鼓励与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力度不足。当前,专业社工组织、专业康复专家、部分家长们只是零散地参与参与智力、精神障碍者的社会就业,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有序地开展相关工作。
具体建议    对此,建议:
  一、建立完善智力、精神障碍者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
  建议逐步在特教学校、职业培训学校中建立与智力、精神障碍者有关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既有职业教育体系课程,注重培养智力、精神障碍青年独立生活能力和就业意识。提升社区托养、职业康复、庇护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使其与就业支持机构衔接,以把中、轻度服务对象“送出去”而非养起来为目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定岗定向培训,促进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就业衔接。
  二、公共部门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加强对智力、精神障碍者就业支持力度
  建议公共部门在残障人士就业上起带头示范作用,给智力、精神障碍者提供就业的机会。一方面是尽可能提供就业岗位,例如,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工作岗位包括办公区和非办公区的清洁卫生,饭堂的餐具、蔬菜清洗,就餐区域的清洁卫生,洗车等,工作流程可设置为程序化,操作者按设置的步骤就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这种工作方式适合智力、精神障碍者,他们亦能胜任。
  另一方面,智力、精神障碍者集中就业机构产品多数是蛋糕、饼、面包等,公共部门在采购此类产品时,例如工会给员工发放生日蛋糕等慰问品时,可优先采购他们的产品。
  三、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加大对智力、精神障碍
  者支持性就业机构支持力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将智力、精神障碍者支持性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使智力、精神障碍者得到充分安置和就业。同时动员、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支持性就业,基于工疗站、职康站等残疾人日间照料场所,可以采用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形式,逐步实现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提升就业支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