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选登 |
|||
标 题 | 关于推动移风易俗 从文化思想根源杜绝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的提案 | ||
提案者 |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根据病毒解析和流行病学分析,2019冠状病毒很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2月2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规定(草案)》也在向公众征求意见,相信会极大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进程。但如果不改变人们的观念习俗,在利益驱动之下,极易导致滥食、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地下化”,出现反弹。因此,除了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还要从文化上做出努力,双管齐下,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以文化人,转变人们陈旧愚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才能彻底解决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久禁而不止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一)在现代生活中野生动物的主要功用 一是食用。野生动物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直到今天,一些国家的原住民仍将食用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补充蛋白质的生活必需方式。但在我国,目前食用野生动物更多是出于好奇、风俗、彰显身份或者某种功能迷信的目的。二是药用与保健。在传统中医药中,动物入药相对常见的有十几种,包括熊胆、麝香、犀牛角等。民间习俗中燕窝、鱼翅等具有养生保健作用。三是宠物与制品。象牙、犀角、玳瑁等制作的贵重工艺品受到人们追捧,鳄鱼、蜥蜴、蛇、水貂等成为许多时尚品牌的衣饰原料。还有人把野生动物当宠物。 (二)我国已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但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之风仍屡禁不止 法律法规已很明确,但民间违规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仍屡禁不止,主要是思想观念没有改变。以广州为例,据林业部门的调查,自2001年到2019年,受访群众中表示没吃过野生动物的从44.6%提升到了84.30%。表明公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有一定提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顽固地存在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二、存在问题 (一)传承传统文化时缺乏辩证的扬弃思维。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如中国古代哲学观中提倡“天人合一”,主张珍爱万物,但在传统饮食文化中,也推崇甚至夸大山珍野味的食用。至今我国的一些地区包括广州仍有以野生动物为食材的菜谱,许多人不加鉴别地全盘接受这些观念。 (二)科普存在盲区,伪科学在民间仍大行其道。 由于缺少科学的认知,伪科学大行其道,不文明陋习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 (三)价值观存在误区,助长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消费 人们对于彰显地位、身份、个人品味的盲目追求,将食用、豢养野生动物或拥有野生动物制品看成身份显赫、地位尊贵的象征。 (四)对滥食、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认识不足。 有研究表明,在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动物,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增大了公共健康风险,但仍有一些人没有从2003年爆发的SARS中吸取教训,“好了伤疤忘了痛”,无视风险,重蹈覆辙。 |
||
具体建议 | 三、建议 为了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杜绝食用、非法交易野生动物,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外,我们建议还应通过“以文化人”,移风易俗,来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对传统文化要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一是认真鉴别区分传统文化内容,饮食文化上要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对照当今世界大势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倡导“舌尖上的文明”,改变饮食误区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丢进垃圾桶。 二是对于中医药等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推广使用中医药替代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推动野生动物繁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通过人工驯养、采用替代品等方式发展中医药产业。同时,注重提高养殖技术、完善检疫标准。 (二)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在全社会提倡科学文明的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养生文化 一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有大部分人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缺乏区分和了解,科普的盲点往往是伪科学的阵地,我们应当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二是加强科学饮食知识的普及。鼓励文明生活,科学饮食,推广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只有公众转变了观念,崇尚科学,远离愚昧,拒绝食用、消费野生动物制品,才能真正保护好野生动物。 三是以科学数据与实例向群众普及食用、接触野生动物的危害与风险。用科学数据显示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并不比家养动物好多少,现代养殖动物完全可以满足人类蛋白质的营养需要。而食用、接触野生动物都容易染病。 (三)强化宣传和教育,倡导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宣传合力。注重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促进部门联动,推动科普宣讲、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等各类平台的传播。以全社会动员起来开展垃圾分类的那种推动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方位、全覆盖、全要素的宣传体系。 二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宣传造势。以群众喜闻乐见、易入脑入心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儿童读物、影视动漫、游戏、童谣、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创作诗词书画歌曲等形式,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重点加大学校和社区的宣教工作。鼓励教育部门在学校中强制普及科学、健康、安全和生态保护意识的通识教育,将科学健康的饮食文化、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内容写入中小学教材。街道社区利用宣传板、广播、道德讲堂等方式进行宣传,让科学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四是严禁在各类平台传播与野生动物有关的产品宣传内容。严格审查广告传播中相关的内容,禁止对捕杀、食用、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内容进行直播或发布相关短视频。 五是在宣传中倡导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让共生现象最大化,除了杜绝野生动物消费,还要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 (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 一是政府与公众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政府可参照落实“八项规定”的举措,对食用、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积极开展“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活动,出台《广州市保护野生动物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 二是大力推行文明生活习俗。通过名人、明星的社会影响力,推选形象大使,在全社会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正能量,让吃野生动物的人受到鄙视,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是鼓励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建议在法律法规中增加一些激励条款,鼓励全社会参与保护,媒体和公众有效监督,企业与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相关公益活动,促进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向好转变。通过“以文化人”,移风易俗,让人们的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社会新风尚。 |
关于推动移风易俗 从文化思想根源杜绝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的提案
时间:2020-03-06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