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澳门地区委员
内容摘要:广州与澳门两地都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加强两地青年在非遗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非遗文化回归城市生活,并且在城市生活中再现活力,通过生产性保护的形式,助力非遗文化持续发展,推动美好生活建设,打造非遗文化体验新高地。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遗工作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1557个,其中,广州市有17个,澳门有11个,涉及的领域有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等等。在民俗方面,广州的代表性项目有行花街、天河乞巧、波罗诞,澳门的代表性项目有澳门妈祖信俗、鱼行醉龙节、澳门哪吒信俗、澳门土地信俗。在传统技艺方面,广州的代表性项目有广式硬木家居制作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澳门的代表性项目有凉茶和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在传统戏剧方面,广州的代表性项目有粤剧,澳门的代表性项目除了粤剧之外,还有土生土语话剧。可见,穗澳两地有关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认定工作。
事实上,澳门一直不遗余力利用中葡平台发挥文化推广的功能。例如,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已举办了三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其中通过葡韵嘉年华、社区传统歌舞表演、中国与葡语国家电影展、中国与葡语国家艺术年展、桑巴与舞——一带一路文化系列讲座和龙环葡韵100周年活动等主题活动,不断提升中葡两大语系的文化交流合作的高度。除此之外,澳门在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及要组织葡语国家经贸代表访问内地并参加大型经贸会展活动,并邀请葡语国家的体育组织及运动员前往内地进行训练和比赛等工作。以上举措,反映了澳门拥有丰富的中葡经贸文化合作的经验和规划。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澳门可以将以上经验和规划融入到广州非遗工作建设中,并让葡语国家青年通过接触广州非遗项目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正在普及化,跨界合作有助将广州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青年人提供认识广州非遗项目的新视角。另外,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受经济利益驱动和价值认识导向的影响,非遗项目还存在着工作推进不平衡、传承人群参与度不高、“重效益、轻履约”等问题。
为此,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广州)-葡语国家青年文化”交流基地
一直以来,澳门与广州有紧密的合作。籍澳门举办“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和“葡语国家产品及服务展(澳门)”等大型活动之际,邀请葡语国家青年企业代表团赴广州考察非遗项目,并将在广州设立“向葡语国家青年推介非遗文化专场活动”,深化中国在葡语国家的影响力,进而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建设。
二、推动非遗与文创糅合发展,打造青年“新型IP改编剧本杀”社交基地
“剧本杀”的本质是通过剧情游戏来体验社交模式。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剧本杀的核心消费人群为喜欢逻辑推理、角色扮演及新鲜体验的年轻人。将剧本杀的故事背景设置为非遗项目场景,让年青人在游戏中跨界感知历史的变化。永庆坊是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可以此作为试点,利用“非遗文化+剧本创作”的模式打造为网红IP,并引进综艺节目来进行广州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实现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
三、扩大非遗保护传承空间,支持广州非遗传承人走进澳门学校推广文化
总体上看,大部分非遗项目都不能直接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且非遗参与者的受益方式更多的则仅仅体现为作为劳动力的输送或表演而已。由于地域隔阂或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专注于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往往未能直接了解政策扶持。为此,政府构建的非遗工作保护制度需深入关注存续空间。建议广州市政府将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机制支持广州非遗传承人到澳门学校进行特色教学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