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大会发言>优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增强广州核心竞争力
优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增强广州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2-01-24

  广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内容摘要:近年来,广州金融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短板,存在金融产业能级量级与实体经济不匹配、法人金融机构综合实力低、管理机制相对滞后、部分普惠金融业务实施效果不佳、直接融资利用率较低、高端金融人才缺乏等问题。建议从“金融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和“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如何做深做实”出发,充分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集聚作用,打造现代金融产业链、提高法人金融机构能级量级、拓宽资金来源方式、巩固优势金融领域发展、推动金融政策先行先试,着力服务科创、普惠等领域发展,为广州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一、广州金融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广州金融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广州金融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是金融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34亿元,同比增长8.3%,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规模居全国城市第四位,是第三大税源产业;二是金融业态不断丰富。社会融资规模屡创历史新高,银行机构继续发挥融资主力军作用。保费收入和险资投资金额持续增加,保险业服务和保障功能明显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金融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坚持“文化、人才”双驱动。建成岭南金融博物馆等文化实体;引进或新设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等重量级金融智库;出台广州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系列政策,金融“软实力”显著增强。 

  二、广州金融业发展存在的短板 

  在亮眼成绩的背后,广州金融发展仍面临一些短板。一是金融产业能级量级与实体经济不匹配,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偏少综合竞争力不强,与北上深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与重庆、杭州等地差距也在缩小,直接影响金融税收贡献度,削弱资源集聚功能。二是当前管理机制与金融企业本身属性不相适应,难以发挥其经营特点;政府引导基金管理缺乏韧性,降低基金运作效率,有违基金设立初衷。三是转贷、供应链金融等普惠金融业务实施效果不佳。转贷业务参与银行对政策认知度低、配合程度普遍不高;供应链金融资金方风险兜底机制不健全,核心企业风险顾虑多,对中小微企业尽调征信难度大。四是企业利用直接融资程度不够。2020年末,广州企业通过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占比仅为17.9%,企业股权融资规模亟待提升。 

  三、优化广州金融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科创金融服务高地,增强金融服务创新驱动能力 

  深化科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建立科创金融工作专班、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优化企业上市“领头羊”行动计划,落实风险补偿机制;积极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补改投”。培育发展科创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在穗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吸引国内外专业科创企业评级、评估机构来穗发展或推动本地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创新科创金融产品。综合运用抵押质押等金融产品为科创企业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加强与各类投资机构合作,开展联动业务;加快发展科创保险。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集聚区。吸引国际大型风投创投机构来穗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基金定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精准帮扶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 

  完善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优化广州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研究建立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确权子平台,连接已有国有资源交易平台,优化以国有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式。着力提升转贷业务普惠效果。将转贷政策实施效果与财政补贴、评先评优相关联,并纳入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考核体系;以制度明确银行职责,加强银行参与转贷政策的效果;推动跨行转贷政策。继续优化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优先为市场前景良好的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提供低成本的担保增信;研发适合知识产权融资等担保产品。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简化现有金融服务平台申报流程;搭建广州数据安全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在“可用不可见”前提下价值流通。共建“金融+社会组织”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利用社会组织在关系协调、信息共享等方面优势,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格局;鼓励金融机构依托社会组织资源,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匹配性。 

  (三)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抓手,提升资源集聚功能 

  明确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的战略定位。以服务绿色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路线,以“创新型、市场化、国际化”为原则,实现与其他期货交易所的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丰富期货产品业务体系。尽快研究设计期货交易品种;吸取其他期货交易所先进经验,探索开展风险管理业务。培育集聚期货市场主体。引导具有良好声誉和经营业绩的境内外企业、机构在穗设立期货公司,支持在穗期货公司发展壮大,鼓励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参股期货公司,带动形成期货市场集聚区。 

  (四)提高法人金融机构能级量级,优化金融组织体系 

  明确法人金融机构的定位。支持其明晰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合理确定经营半径,实现与央属、全国性金融机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市属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包括赋予其更多自主权;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业绩考核机制、薪酬制度等。切实增强资本实力。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大力支持市属银行补充资本金;鼓励优质法人金融机构积极通过A股上市、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增加资本金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大新设金融机构力度。加快推进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市属银行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子公司等;吸引国有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专业化子公司;吸引国内社会资本在广州发起设立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法人机构。吸引各类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落户广州。积极引入养老金保险、农业保险、航运保险、汽车保险等专业性保险项目;吸引港资证券公司来穗以及顶尖外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落户广州。着力发展各类配套服务机构。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运作成熟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广州开设分支机构;提高现有中介服务机构层级。推动广州金融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等金融智库发挥桥梁纽带、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等功能。 

  (五)拓宽资金来源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好大湾区跨境融资渠道,加速境外资金回流。鼓励市属法人金融企业、民营领军企业等发行“点心债”,通过增资、境内再投资、返程投资等多种方式回流;支持优质穗企赴香港上市融资;积极吸引港澳保险资金等来穗投资。推进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紧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建立项目储备库、集聚相关专业人才;鼓励在穗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参与相关业务。丰富支柱产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机构继续保持对广州支柱产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谋划发债项目;发挥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以及上交所南方中心等平台作用,提升产业证券化水平;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拓宽个人金融跨境服务渠道。依托粤澳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等创新金融服务,推动更多在穗银行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支持市属银行与全球主流跨境收款工具合作;用好跨境车辆保险服务、跨境理财通等试点服务。 

  (六)把握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发挥本土政策合力 

  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创新。对外推广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先进经验;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系列标准制定;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为绿色产业提供服务。用好用足国家级金融改革创新系列试点政策。充分发挥大湾区等政策优势,用好用足FT账户等现有国家级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不断扩大政策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提高与中央对接层级,争取更多政策先行落地。争取省政府支持并积极向中央申请更多金融创新政策在广州先行先试;展开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为更多政策先行落地广州做好储备。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本土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各职能部门间沟通协调,建立深化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政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