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七普”数据,广州有213万常住老年人口。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广州应该如何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打造温馨温暖的老年友好型城市?今年的广州“两会”上,“养老”成了热门话题。
“我们建议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补充社区照顾方式,实施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以自愿为原则开展住宅适老化改造。”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副主委、黄埔区政协副主席马劲轲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今年九三学社的集体提案中就有关于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化设计改造的内容。
马劲轲分析,现在广州绝大部分住宅未考虑老年人需求,如没有呼叫、报警设施,卫生间缺少扶手,厕所、浴室等湿滑的地方未改铺防滑瓷砖等;室外公共环境未考虑老年人生活的多层次需要,部分甚至未设置无障碍通道,导致住宅适老性差、出行难、活动空间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实施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上,马劲轲建议,结合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求,重点在道路系统、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及标识系统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分批实施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
“以景观设计为例,应该多采用微地形景观、下沉景观、立体景观等设计手法,将平面景观系统转化为空间立体景观系统,多采用尺度、坡度适宜的设计方式完成老年人无障碍景观系统。”马劲轲说,“还可以结合景观绿化为老年人提供经过特殊设计的‘障碍’,如缓坡健康步道、宽缓台阶等,将健身与日常通行适当结合,让老年人在行走中安全有效地提升身体机能。”
此外,马劲轲建议,在道路系统方面,应通过人行、车行出入口的恰当安排以及内部人行系统与车行系统主干线的人车分流设计,形成无交叉的安全交通系统;在公共设施方面,公共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其位置也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在标识系统方面,应分等级进行设置,各等级由大到小,由区域到单体,按老年人搜索习惯,逐级提供标识,文字及系统应清晰、易于解读、便于记忆。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张露、吴子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
来源:广州日报APP2022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