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四措并举促进农旅...
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四措并举促进农旅融合
   
发布时间:2023-01-06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是广州的靓丽名片,而具有岭南风情的广州美丽乡村发展潜力同样巨大。虽然广州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三年夺冠,但在双循环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广州应聚焦“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升级提档,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核心,始终将三产融合作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体验农业,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美丽经济,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州答卷”。本文聚焦当前我市优势区域农旅融合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从品牌、科技、生态、人才四方面提出:出新出彩打造“美丽经济”农旅品牌、创新模式加速“数字赋能”产业升级、百花齐放补全“美丽体验”服务生态、纳贤举才培育“智慧农旅”人才队伍具体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作为广州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宝贵资源和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承载地,美丽乡村的打造已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的排头兵作为目标,广州应聚焦“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升级提档,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乡村振兴工作,发挥广州生产要素优势,从品牌、科技、生态、人才发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用美丽经济答卷,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一、广州乡村振兴美丽经济的基础与优势 

  广州北部从化、增城、花都三区是全市面积排前三的区分别为1974.50、1616.47、970.04平方公里,《2022广州统计年鉴》,广州市统计局。,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1%,不仅是全市农业农村大区,也是生态乡村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近年来,三区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为契机,推动建设与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日益畅旺。特别是疫情以来,市区周边乡村近郊游、短途游、自驾游成为了旅游新热点,以休闲娱乐、生态体验为特色的农旅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二、广州农旅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卡点 

  当前,广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品牌打造、竞争优势、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农旅品牌打造失衡,要加强做实 

  在有关部门引导和支持下,目前乡村对公域品牌打造工作比较重视,但品质管控有待加强;私域品牌支持力度和工作颗粒度则有待加强,如从化荔枝,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但在销售推广过程中经常遇到质量参差的问题,部分农户简单随意的工艺不仅会影响荔枝果质和新鲜度,更会影响从化荔枝品牌传播,以可控的成本实施品控维护公私域品牌很关键。 

  (二)产业融合发展较慢,须提质增效 

  当前农业农村的建设更多停留在基础设施建造、村容村貌提升,缺乏从产业端出发和量体裁衣的融合规划,不少乡村仍处在缺少可持续造血的主导特色或处于传统自发散、小、乱的早期阶段,因找不到升级的突破口,制约有效产业运营的实现,导致产业发展原地僵持。 

  (三)农旅产品开发匮乏,待科技赋能 

  农旅产品开发多数为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地域特色文化提炼不够鲜明,文化内涵有待挖掘,科技元素较少、产业竞争力较差;数字驱动的多元化体验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游客参与体验互动、感受文化熏陶的高复购产品不够丰富,难以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长、产生口碑传播或带动更多消费。 

  (四)农旅人才欠缺体系,需系统支撑 

  对农文旅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不少农旅融合景区景点、民宿餐饮娱乐发展粗放,管理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符合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乡村缺乏可持续造血的产业,村民缺乏在本地创业就业的动力,进而减缓人才返乡、入乡;政府部门在鼓励引导行业发展、支持乡村旅游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训认证方面有待提升。 

  三、对策和建议 

  结合北部三区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的重要机遇期,建议围绕打造“美丽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把产品与服务作为农旅融合的两个抓手,聚焦从化增城花都三个农旅优势区,在“品牌、科技、生态、人才”四方面下功夫: 

  (一)出新出彩打造“美丽经济”农旅品牌 

  由政府主导积极打造农旅公域品牌,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持续挖掘本地特色,坚持品质、品牌、品位三足鼎立实现差异化发展,依托当地特色农旅资源发展品牌性旅游产品、体验和服务。产品上要对农产品品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控,可由政府牵头建设农产品品质检测中心,对公域品牌农产品实施品控、背书;支持市场经营主体打造私域品牌,从准入、确权、补贴等方面着手;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破坏公域品牌、侵害私域品牌的行为。服务上鼓励村社和返乡创业青年围绕美丽经济制定美丽经济各工序的SOP,以科学手段保障品牌内涵。 

  开展全方位宣传,在市文旅部门的统一指导下,以特色明显、文化鲜明、易记醒目为线索打造北部三区“美丽经济”品牌体系。要通过传统及新媒体等宣传阵地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线路等资源宣传,紧盯国内重点城市旅游客户,提高在央媒、省媒、市媒的宣传频率;市区两级文旅部门牵头,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渠道打造一个亲和可靠有热度的广州“美丽经济”传播矩阵,体系化地展示广州农文旅线路,尤其是精品线路、特色酒店民宿、农特产文创产品等内容。 

  积极探索创节、造节引爆“美丽经济”,以重大节庆活动的带动形成农旅品牌。以从化区、增城区为例,以温泉、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加大策划造节,办好国际温泉旅游节、花卉博览会、荔枝节、高山番薯节、番石榴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吸引周边省份游客和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前往度假,扩大乡村旅游消费。 

  加快搭建乡村运营的媒体传播矩阵,鼓励、引导、支持培育乡村网红和乡村青年分享官,充分发挥岭南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提升美丽经济品牌宣传与农旅经济相关品牌、IP的打造,提升传播力,让目前美丽乡村的环境基础可以有效转化为农旅融合发展的肥沃土壤,最终推动发展“美丽经济”,让村集体、村民增收创富,让投身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找到方向、实现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创新模式加速“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从化荔枝“美荔定制”数字经济订单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市场反响,以科技赋能为引领,以场景融合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市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优势,尤其是提升转化、提高粘性、口碑传播、促进消费的重要引领效果。鼓励通过定制式的数字农业发展共建共享的农旅庄园,先期遴选条件成熟、配套完善的农业项目为试点,聚焦有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将其发展为美丽经济的品牌推广官,以优质农产品为媒介,鼓励分享,在可见的未来持续吸引省内外的亲朋戚友来穗露营游玩、品尝美食,通过科技农业和数字经济等科技赋能美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可持续、能传播、有承载的乡村经济与消费,为更多新农旅产品与服务夯实基础。 

  (三)百花齐放补全“美丽体验”服务生态 

  整合“花增从”三区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天象文化、美食文化和农产品购物等文化元素、旅游资源,评选推出广州“十大景点”“十大农产品”“五道菜”等,打造吃住玩游购娱一体的“美丽体验”。 

  结合亲子游、青少年寒暑假游、机团单位学习培训以及“银发族”旅游等刚需,鼓励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积极发展研学教育、农耕体验、民宿旅居等业态,打造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群落。深挖我市高校师生口碑资源,争取乡村振兴相关培训论坛会议选址落地,带动吸引人流,促进旅游消费。 

  (四)纳贤举才培育“智慧农旅”人才队伍 

  创智:创新农旅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美丽经济CEO”为主题的系统专业培训,建立培育机制、打造精品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实习,培养农旅振兴人才队伍; 

  引智:加强各类优秀人才的交流换岗,争取省、市支持,安排优秀党政干部到三区的区乡镇挂职任领导班子推动农旅发展;鼓励国有农、文旅企业的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快速对接农旅发展所需的市场资源,对表现优秀的干部人才实施正向激励、优先重用提拔。 

  育智:鼓励农旅企业携手当地村镇成立农旅联盟,探索设立农旅行业标准与人才认证,沿着“三产融合规划师、农旅运营管理师、农旅品牌推广师”三个方向探索职业培养与建立人才认证工作体系; 

  培智:加强从业素质技能培训。制定旅游从业人员专项培训规划、方案,引进旅游专业管理培训导师,打造专业化、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发动工青妇和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省市高校、旅游高等职业学校通过结对帮扶,通过志愿者服务和定制化培养等方式为“花增从”三区持续输送农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