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广州创建“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广州临空经济产业势能,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深化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课题组赴广州空港经济区实地调研,并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及诉求、探讨发展难题和听取意见建议。调研后课题组将资料整理和研究,形成报告。经过分析,示范区建设面临着统筹协调难、枢纽联系弱、旧改不畅、尚未形成商圈等问题。报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高标准完善规划、注重基建和区域协作、建设枢纽型国际特色商圈等工作建议。
一、情况分析
2021年9月,“建设广州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被明确写入立法条文(《广州市临空经济区条例》)。目前,正值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广州北站站房扩建的历史机遇期。做大做强空铁融合发展,打造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将进一步助推广州建设国家综合枢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空铁枢纽周边地区串联了多个国家级政策平台,包括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国家(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及白云机场保税区,拥有保税免税、跨境贸易、绿色金融创新等政策支持,使示范区建设具备政策红利。白云国际机场15公里范围内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最大铁路客运枢纽——广州北站和国家级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田站),较强交通辐射力使示范区建设具备优势。
在看到机遇与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空铁枢纽联运通达性仍有待提高
一是广州空铁枢纽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尚未形成高效衔接、优势互补的局面;二是广州国际港(原大田铁路物流基地)周边交通配套仍然不足,货车多,通达机场时间约为40~90分钟不等,交通时间不稳定;三是铁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四是T3航站与高铁衔接不够紧密和便利;五是空铁联运综合服务体系有待建设。
(二)亟需国家和省级事权支持和政策供给
示范区建设尽管有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协调,但涉及部门众多,许多工作没有市级乃至省级的事权支持,难以开展,项目之间容易掣肘。此外,示范区建设和发展需要财税、贸易、监管等多项政策的支持,但目前仅临空经济区内部分区域享受红利政策,北站枢纽片区相关支持措施不足。
(三)旧改不畅影响土地集约效率
根据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的工作方案,花都有21条村要改造,但真正有实质性进展的项目目前只有横潭河西社、田美村、平西村、三东村4条,而空港经济区项目的改造基本处于前期阶段,周边村民的拆迁安置难以完全保障。由于旧村改造项目的补偿标准与政府征收的不能有太大的差异,导致拆补方案实施难上加难。增量用地的落实受到诸多限制,是市级也没有权限解决的,需要省和国家的支持与协调。
(四)与空铁融合匹配的商圈经济尚未形成
目前空铁枢纽区的商业服务业与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的定位不相匹配。一是尚未形成规模,对比北京大兴、上海虹桥机场等仍有不少差距;二是商圈业态低端,特色不足,且类型单一,缺乏辨识度高、标志性的大型商务综合体,难以满足高端化和多样性需求;三是铁路枢纽周边的产业布局凌乱,缺乏规划和整合;四是机场带来的商业效应局限在航站楼内部,圈层效应不明显,外围的商业设施多为自发形成,空间布局缺乏组织。
二、对策建议
(一)争取获得国家和省的事权政策支持
第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将白云机场纳入国家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重点项目,争取将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纳入自贸区扩区范围。
第二,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铁路集团争取将广州北站升级为枢纽主客站,将广州铁路枢纽从“五主三辅”优化调整为“六主二辅”;支持广州北站增加“始发终到”和“高铁经停”列车,支持引入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广清永高铁、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湛高铁联络线、广深第二高铁等,全面提升广州北站铁路枢纽能级,强化对国际航空枢纽的支撑。
第三,向省政府争取示范区用地规模指标倾斜,适度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根据报省核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支持旧改和机场三期扩建同步推进,推动“单村改造”向“全域更新”模式转型。
(二)高标准完善和论证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
广州空港委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应加大力度协同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高标准完善和论证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推动形成错位互补、协同发展、集约布局、集中建设的示范区空间布局。建议打造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以广州北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田站)为两极,以三条交通走廊为发展轴,空港片区、花都主城片区、大田-大朗片区和广州民营科技园(一核三园)片区四个起步区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一核两极三轴四片区”空间布局,加快实现广州北站与白云机场便捷互联。
(三)注重基建和区域协作,强化空铁无缝衔接
第一,参考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一站式换乘”方式,即高铁站和航站一站式换乘,或者通过连廊连接、专用轨道,打通北站与机场间的捷运线联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加快北站至机场快速路的通道建设,实现地铁24号线、22号线、18号线通车,配备异地安检、行李直挂等无缝衔接的联运服务。
第二,注重对加强与泛珠地区、华南地区的区域协作。在机场与铁路交通站点结合布置或临近布置,通过密集布设的高铁网解决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的中短程网络运输需求,拓展短途客运腹地。此外,建议参考“成都-双流机场站”,将“广州北站”改为“广州北站-空港站”,使站名功能导读性更强。
第三,提高机场车站集疏运效率。强调枢纽融合地区与中心城区分工联系,加快白云机场与珠江新城、荔湾和越秀老城区等城市中心区的快速联系,以及打通与南沙区的快速通道。拉近机场与城市重要组团尤其是与城市中心区的时空距离,提升机场服务城市效率。
(四)发挥商贸功能,建设枢纽型国际特色商圈
第一,注重产业基础建设,拓展国际空铁融合发展新空间。面向本地中小企业,搭建互联网+制造的商务商业平台、云服务制造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在传统商业基础上打造体验型、场景化的空铁商业目的地;突显以本土文化、创意艺术、科技应用、儿童游玩、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体验式商业;通过主题展览、机场Party等运营方式的叠加,创造“网红化”的商业热点,广泛吸引国际和本地客群。
第二,强化空铁商圈建设,增强商圈节点辐射能力。交通规划应向商圈节点倾斜,同时,引导商圈节点结合站点进行规划设置;通过建设APM、PRT等快捷运输系统,增强各商圈节点的内外通达性和便利度;以机场三期噪音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国家环保标准(1.8平方公里)进行搬迁安置,对这些空地进行优化使用,考虑引导和鼓励引进央企、国企,打造高层次合作平台,发展实体制造业。
第三,高度集约城市商贸服务优势,打造国际商贸枢纽。完善免税购物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免税旅游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广州北站商务区、融创文旅城等消费地标,谋划建设超大型综合商贸中心;打造与国际消费枢纽匹配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大力引进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综合物流集成商等,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温控物流中心,强化机场货物集疏能力;吸引全国性、全球性物流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