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深化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 推进绿色广州高...
深化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 推进绿色广州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内容摘要: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各省、各地方政府都在制定自己的碳达峰方案。我市近期也提出碳达峰工作将在2025年取得新进展,部分领域还将率先实现碳达峰。当前,我市建筑领域碳排放还存在排放总量占比提升、数据不清、实践与理论标准存在差距、监管乏力、财政支持有限、碳服务集群缺乏等6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围绕3大领域,建立和完善6大体系,开展碳达峰模型建立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广州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的建议。 

  一、关于碳达峰工作的背景情况 

  2021年10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将出台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2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 

  2022年8月24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的《广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广州市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为全国发展样板,建筑领域碳排放稳中有降,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和建筑低碳水平成为全国先进标杆、湾区引领示范。 

  2022年9月,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将绿色发展纳入城乡建设领域整体布局,科学确定节能降碳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2022年9月15日,广州市政府发布的《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将取得新进展,部分具备条件的区、行业和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二、广州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特点及问题 

  目前,广州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从总量变化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维持增长态势;二是从建筑类型来看,主要排放来源是公共建筑;三是从能源品种来看,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间接排放。广州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是关系到广州市碳达峰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一环。 

  广州市建筑领域碳排放未来趋势和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总量不断攀升,达峰挑战巨大 

  2016~2019年广州市房屋建设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年耗电以平均高于17.5%、33.6%、15.1%的速度同比增长。即便是遭遇疫情,2020年广州市房屋建设施工仍有1187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仍有1390万平方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仍年耗电328553万千瓦时(数据来自市统计局《2021统计年鉴》)。根据广州市发展规划,预计2025年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 

  (二)能耗监测底数覆盖不全,排放数据不清 

  截至2020年底,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只覆盖3000平米以上政府机关办公楼和20000平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且只精准采集不足100栋建筑用电量,数据采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新建建筑仅理论达标,既有建筑改造困难 

  新建建筑仅设计理论上达到了节能标准,但实际建成的建筑与设计理论值依然存在差距。同时,对既有建筑由于改造主体不清、产权复杂等问题导致工作推进较慢。 

  (四)建筑节能重建设轻运行,运行节能监管乏力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运行能耗及碳排放量占了 60%~ 90%。而建筑运行阶段,由于主体多元、责任不清、意识薄弱、经济利益挂钩不明显等原因,忽视了运行环节的监管, 使建筑节能减排实际效益大打折扣。 

  (五)市级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推进达峰驱动不足 

  目前尚未有专项资金对碳达峰事业进行特别的支持。 

  (六)碳达峰服务集群缺乏,碳转型提升能力不强 

  服务业虽然不是重点减排领域,但围绕低碳发展而衍生出的“碳服务”却是投融资市场、技术解决方案、人才储备等关键要素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触点。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具规模的“碳服务”集群,作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在70%以上的国际现代服务型大都市,广州可以积极在教育、法律、评估、咨询、金融、物流等各专业服务环节进行碳赋能,通过加大对本地服务商“碳转型”的资金支持、加大“碳服务”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科学布局“碳服务” 的人才培养和吸纳机制,来构筑完善的“碳服务”生态圈。 

  三、推进广州市建筑碳达峰工作的建议 

  针对广州市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民间社会力量和市场闲散资金,成立“节能专家委员会”、出台相关标准、组建“碳服务联盟”、发起“碳减排基金”、鼓励评比建设、进行多元宣传,推进减碳排和增碳汇“双进行”。在推进建筑碳达峰工作的同时,推进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光伏等)的建筑应用和楼宇及园区绿化,实现碳汇量的在线监测与数据分析。围绕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汇)3大领域,建立和完善标准、技术、监管、协同、创新、社会等6大体系,开展碳达峰模型建立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广州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建筑碳达峰标准体系,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标准体系研究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结合广州市气候发展变化、建筑高密度特点及建筑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制定广州市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指标体系。 加紧制订并发布执行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建筑、酒店建筑等不同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碳达峰技术体系,开展广州市建筑领域碳中和基础技术研究 

  研究适宜广州市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建筑蓄热、零碳地板、水源热泵系统、毛细管辐射等新技术。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研究,编制建筑碳中和实施技术清单,形成广州市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关键技术措施、实施路径和技术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建筑碳达峰监管体系,建立广州市公共建筑能耗对标与公示管理制度,有序分类推动发布各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排行榜 

  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源审计,为高耗能建筑进行碳排放诊断,向突破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的建筑“亮红牌”。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超限额差别电价机制,通过经济手段约束建筑业主主动减少建筑碳排放。 

  (四)建立和完善建筑碳达峰协同体系,开展低碳建筑、低碳社区、零碳楼宇试点示范 

  攻关低碳建筑、低碳社区、零碳楼宇建筑技术及产品,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区域性推广超低能耗和零碳建筑,探索控制增量建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对城乡建设领域的支持,加大对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项目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向具有显著减碳效果的建筑项目提供优惠利率、快速审批通道等支持,严控对高耗能建筑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依托广州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对接各类市级数字化平台数据资源,推动建筑能耗监测智能化、精细化提升,升级建设广州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  

  (五)建立和完善建筑碳达峰创新体系,探索建立适合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基于目前建筑领域主体多元、单个建筑碳减排量小的现状,探索行政机关、商业楼宇或特定行业,如行政区、商办、高校、酒店、医院等的建筑碳排放交易机制,让市场形成驱动力,推动建筑领域碳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重点区域内合理划定范围,率先开展超低能耗、零碳建筑集中示范区和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集中示范区建设,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和零碳建筑标准和高于全市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示范引领。 

  (六)建立和完善建筑碳达峰社会体系 

  构建联合涵盖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用能单位、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服务单位、居民等多元的开放融合的建筑领域降碳社会体系,使其具备各方参与、数据融合、信息共享、高效应用的功能,助力广州市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为推动全社会向“零碳经济” 转型,积极倡议、鼓励、促进企业、居民自愿采购绿电。探索将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汇集在一起,共同承诺使用100%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大规模、快速提升社会可再生电力需求”的目标。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市城乡建设领域干部培训重要内容,通过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开展好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宣传周” 和“全国低碳日”等活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大对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减碳行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