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大力推进广州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 率先实...
大力推进广州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 率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内容摘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时期,广州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率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情况分析 

  广州于2019年创建了第一批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投入资金13.7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90亿元,其中从化区花卉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广州创建了第二批8个省级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148亿元。2021年底,广州启动4个省级功能性产业园和3个特色产业园的建设,总投资15.8亿元。2022年6月,广州新获批创建南沙区预制菜产业园。经过三年实践,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科技赋能卓有成效,产业融合持续深化,联农带农效果显著,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各方面进步明显,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问题困难 

  (一)市区级产业园待开拓 

  广州获批创建的2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部为国家级、省级产业园,暂未有市级或区级产业园,完整的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尚未形成。相较而言,全国多地已开展市级乃至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如广西南宁市提出到2024年全市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以自治区级为骨干、以市级和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省内阳江市2022年遴选了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产业融合发展待深化 

  产业园内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关联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全产业链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产业园初级产品多,产业链延伸不足,园区内休闲、生态、文化产业存在同质化,价值链拓展尚存较大空间。 

  (三)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 

  农民参与产业园建设生产的热情不高,产业园“联农惠农扶农富农”的辐射带动能力尚未充分显现。部分产业园的利益联结机制依然停留在订单农业、土地租金收益等浅层次水平,对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体现农业主体、确保农民长期受益等方面还未有切实可行的好措施。 

  (四)资本投入方式待创新 

  产业园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市场,金融支农的渠道和方式迫切需要拓宽。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和运营方面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索尝试。 

  (五)引智引技机制待形成 

  部分产业园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个别产业园依然停留在“重资金、重项目、轻人才、轻智力”阶段,难以留住高端人才,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不深,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生产应用不多,农业科技转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补齐市区级现代产业园短板 

  在推动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增效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谋划建设一批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广州农业产业园梯度发展格局和产业园区体系。市级产业园应与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实现规划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形成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多层有机体系。设立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财政补助资金联农带农实施方案,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测算,依法依规合理使用财政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区建设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打造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园内产业布局坚持以分工协作、发挥区域优势原则,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协作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围绕农业育种、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集中打造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和农业生态,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系统协调、深度融合发展。 

  (三)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以实施“链长制”为重要抓手,推动农产品向特色、精细、绿色、标准、品牌等方面转型,促进产品品牌化、产业集聚化、布局产业园化、功能生态化。加快推动产业园功能结构调整转型,形成以农业供应链为纽带,以生态、观光、康养为特色,以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普、农事教育、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创新涉农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将市区两级财政安排中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纳入统一资金池,统一调度拨付、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考核验收,形成合力,提升效益。参照其他省市有关做法,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基金。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向产业园投资,吸引更多大型民营企业和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基层服务网络,通过担保放款、信贷资金等方式支持农业项目发展。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各种形式的与村集体、农户等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安排部分财政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开展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指导企业与农民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聘用、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增产增收。 

  (六)构建市区协同联动机制 

  “联动履职”由市政协党组创造性提出,是各级政协组织纵横协同联动的履职新形态。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方面,探索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通过整合市区两级资源,构建“两级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互动交流机制和产业联动机制。以产业链条为纽带,驱动产业园协同发展,协同建设,形成上下贯通、联系紧密的立体联动方阵。 

  (七)强化科技赋能与平台支撑 

  继续深化“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和“两级挂职,三层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对接服务制度,组织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实行一对一服务。探索村级农技员队伍建设,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村”,组建农技轻骑兵队伍,培育基层农技员和乡土专家,形成农业科学技术全覆盖,为产业园提供智力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减排低碳关键技术的研究。 

  (八)探索未来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 

  积极尝试探索未来农场管理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管理智能化、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四化同步”,落实建设水准高、科技含量高、智能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效益高、共富成色高“六高集成”。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宜机化改造,鼓励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充分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农地标准化改造契机,以工业化、产业园化思路高标准规划整合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业产业园。利用标准化提升生产效率,推行生产、仓储、物流、加工各环节可视、可追溯,主要农产品达到行业质量认证标准,符合电商需求和现代商业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九)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监测 

  建立和完善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处室挂钩联系现代农业产业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建立问题库和经验库,加强督导检查、跟踪督办和通报进度,将产业园建设绩效列入乡村振兴考核范畴,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产业园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在产业园内部,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考核目标明晰、动态管理到位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