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聚焦数字化智慧医疗 破解资源紧缺难题
聚焦数字化智慧医疗 破解资源紧缺难题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内容摘要:疫情后时代要防止发生医疗资源挤兑。现有的解决方法倾向于两点:一是强调分层分级地收治病人,二是由防传染模式转向防重症模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应用,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建议从提升互联网医疗的市占率、扩展互联网医疗APP的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医+药+险”闭环形成、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化ICU、推动ICU远程监护托管和远程医疗服务等方面发力,帮助解决医疗资源紧缺和不平衡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要顺利转换到“疫情后时代”,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不能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如果因为没有做到分层分级对新冠患者实行救治,尤其中老年人感染后导致的危重症或挤满急诊,各类医院科室都会面临各种压力,无序治疗导致的病毒可能向普通住院病区蔓延,一旦导致民众惊慌,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医疗挤兑行为。 

  医疗资源挤兑是一个时点值,重点已不在总感染(压平曲线)的数值上,关键点在于当日存量确诊加上重症人数,因此目前解决方法倾向于两点:一是强调分层分级地收治病人,二是由防传染模式转向防重症模式。但这两种方法主要关注的是硬件问题,没有关注到软件和人(医护资源)的问题,尚难以弥补目前医疗资源紧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智慧医疗拥有拓宽医疗资源覆盖面积的能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应用,为医学数据的获取、存储及处理都提供了极大便利。数据挖掘的应用与发展,不仅开拓了跨学科协作的可能,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更大大提升了临床诊疗的广度与深度,成为医学进化的下一个突破点。 

  目前,公立医院正在通过数字化的理念、方法及手段让医疗服务大步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从“信息化”转向“智慧化”,迈向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线问诊市场在2019年至2024年将按77.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可能达到全部医疗咨询总量的68.5%,行业增量空间巨大。 

  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早已进入大众视野,通过“互联网医院”,短短几分钟开好电子处方,患者在线医保支付,药物配送免费快递上门,解决患者燃眉之急,带来很多便利。线上问诊的模式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的连续医疗服务,让患者少跑医院,通过院内信息网络和互联网的无缝衔接,就诊后的各种检验检查报告、门诊处方,可以手机端自助查询随时下载,做到随时随地就医。 

  广州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下,这类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已开始飞速增长,远程医疗也将进一步推动高精尖医疗资源共享,在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帮助解决医疗资源紧缺和不平衡的问题。 

  建议: 

  一、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互联网医院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提升互联网医疗在整个医疗行业的市占率 

  建议广州积极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聚焦互联网医院新业态,围绕产业链进行布局和配套建设,全力推动相关制度和科研创新,制定更多创新举措,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实现全时、跨域、无疆界就诊,依托远程医疗相关技术不断迭代,构建远程联网医院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输出的智慧数据管理平台。 

  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以深化建设和探索互联网医院模式为主,优化在线问诊平台为辅,推动集成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畅通医生服务患者的全流程为目标的区域医疗协作全新模式,以服务患者为出发点,加上区域协同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共同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互联网医院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扩展互联网医疗APP的应用 

  积极促进传统医院信息数字化,推动在线问诊市场的繁荣,开发提供线上就医、慢病处方流转等信息化APP产品,提供涉及分级诊疗和疫情防控的智慧服务APP项目。将线下就医流程进行充分的线上化和无人值守化,释放窗口和设备空间,覆盖从门诊到住院、体检、产科、慢病等所有领域,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包括感染者如何居家、如何用药,适时跟进针对后疫情时期感染者居家后的心理咨询、疏导;利用互联网医疗APP深化慢病管理,一些长期在医院随访的患者可以在网上延续治疗,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接触感染几率,防止医疗挤兑的发生。 

  (三) 搭建“互联网+药学服务平台”, 推动互联网医疗“医+药+险”闭环的形成 

  从“需求、供应、支付”三端寻找业务增长点,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和科技公司、保险机构共同推出互联网医疗“医+药+险”平台,以自由联盟、共享共赢的方式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同时对接药品、保险和第三方检验/检查中心等健康产业资源,绑定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互联网商保、医疗智能硬件等多种应用场景,技术赋能互联网商保,推动医药电商B2C、O2O、B2B三大业务模式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完整的智慧医药闭环。 

  二、搭载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智慧ICU移动远程管理能力 

  (一)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化ICU 

  智能配置ICU工作区、功能支撑区和生活区的门禁管理平台,通过机器视觉、人脸识别、工作牌、电子腕带、指纹等多种身份识别手段,对人员自动进行分类管理,同时采用非接触式精密测温,自动关联安保和防疫相关信息;智慧管理灯光、温湿度与空气洁净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诊疗仪器的定位和运行管理,建立各种耗材、药品的二级库房SPD自动化管理系统,关联医疗、护理、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后勤等部门的系统,在耗材、药品取用后自动登记、记账,根据消耗规律和库存量自动发送配送指令,由医院或者配送商即时通过院内物流小车或者无人机物流系统自动补充。建立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材的管理系统,监控使用、清洗、转运、消毒和存储的全过程信息,确保院感防控和器材质量的安全。在ICU密闭空间中自动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打包、标记、物表消杀等,对接院内医用垃圾转运系统,全程监控转运环节,确保生物安全。 

  (二)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与电子病历系统集成,利用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实现远程ICU监护托管 

  构建ICU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早期预警主动施救,着重解决重症人力缺乏,技术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医院ICU配置的监测系统能分秒不断收集患者的呼吸、血流动力学等数据,电子病历系统能收集大量患者数据。经过大型原始数据集训练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通过从HIS、LIS、RIS、PACS、EMR等系统及床旁各种监护、治疗设备连续获取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AI技术,能对应用环境中产生的这些大型数据集进行实时化的关键特征挖掘,自动统计、分析、智能分级预警和报警,在ICU的各种终端上实现多种形式的输出显示,为临床快速推算出诊疗决策所需的信息与知识,较ICU医护人员更早预警患者病情,并提供诊疗建议,实现医疗护理的自动预警、报警、辅助决策,帮助临床进行精准治疗,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智慧化监护、诊断与处理不仅能减少危重症发生率,还能放大现有重症医师能力,实现重症监护远程托管和双向转诊,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社会需求。 

  (三)根据诊疗需求整合ICU危重患者多维度的影像和信息资料,实现ICU远程医疗服务 

  借助5G技术的优势实现融媒体信息高质量、远程同步传输,可将必要的数据信息推送到医护人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上,并与输液泵、微量泵、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和体外膜肺氧合等各种治疗设备构成闭环反馈管理系统,实现全天候智能化、个性化的精准诊疗,构建链接患者、医师工作站、控制指挥中心、远程固定和移动专家终端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建立由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和其他专科经培训医护人员组成的混合编组工作模式,打造SaaS化的云服务,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诊断系统,连接医院信息孤岛,在上下级医院之间,建立以基层重症医学医务人员为核心、涵盖基层整个医疗系统人员的重症远程教学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可信可控的端对端直连,优化资源配置,共建紧密型智慧医共体,使全数据全场景的专科临床协作成为可能,提高医护人员重症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