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关于加强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是岭南宗教中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宗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浓厚,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名。但目前仍然存在宗教文化特色品牌不够“亮”、宗教文物保护修缮不够“活”、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等问题,建议通过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宗教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战略,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宗教文化品牌,形成保护、改善、利用、发展相统一的保护利用模式,持续推动我市宗教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推进新时代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更好推动老城市绽放“新活力”、实现“四个出新出彩”。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多元宗教文化在广州交融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知名宗教场所众多、宗教名人辈出、宗教文化底蕴浓厚,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名,各大宗教团体在爱国爱教、维护和谐、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宗教文化建设,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积极挖掘广州宗教文化历史内涵、打造推广宗教文化特色品牌、丰富拓展宗教文化交流路径、传承发扬宗教文化慈善传统、持续夯实宗教文化发展基石,在发掘、保护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合力不够强大、文旅融合不够紧密等原因,目前我市在宗教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欠缺,广州岭南宗教历史文化的名片有待进一步擦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推动我市宗教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推进新时代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更好地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市政协宗教界、少数民族界委员开展了系列调研。 

  一、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宗教文化特色品牌不够“亮”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广州市各大宗教团体和重要宗教场所积极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一方面由于建设层次不高,推广宣传力度不大,导致开展活动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尚未打造出在粤港澳大湾区或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文化品牌。少数宗教文化活动处于“自弹自唱”的状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市宗教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欠缺,也使得宗教团体自身在打造宗教文化特色品牌方面存在主动性不够强、能力水平不足、创新意识缺乏等情况,目前各宗教团体均存在教职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宗教团体管理后备人才缺乏等问题。 

  (二)宗教文物保护修缮不够“活” 

  目前,我市宗教活动场所中有7处国家级保护文物、3处省级保护文物、22处市级保护文物。2010年广州承办亚运会前曾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整体保护修缮,此后十余年未曾开展过大规模、系统性的文物现状摸查、保护和修缮。由于文物保护“提级管理”的规定要求,各宗教场所在申请对文物进行保护修缮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专项资金申请程序繁琐、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因此不少场所只能采取自筹资金的形式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对于一些自身资金力量不足的宗教场所来说,保养维修较为吃力。一些知名宗教文物如六榕寺“花塔”、光塔怀圣寺的“光塔”由于建成年代久远,保养修缮不够等问题,已出现倾斜程度日益加深等问题。此外,由于不少纳入文物保护的宗教活动场所往往处于老城区,周边环境空间狭窄、进出不便、亟需提升优化,但面临拆迁难度巨大,扩改建资金量大等复杂局面,仅凭宗教团体或宗教主管部门力量难以解决。 

  (三)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 

  历史上,广州曾是外来宗教海路入华的首选地、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和宗教变革地、岭南宗教文化的中心地,广州宗教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曾涌现不少宗教名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宗教典籍以及与宗教有关的文艺作品。虽然广州的宗教研究机构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仍存在较多的空白点,如迄今还没有一部反映广州宗教历史全景的《广州宗教史》,对于广州历史上的宗教名人尚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宗教名著的整理出版也不够,广州宗教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深厚底蕴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同时,广州近代宗教发展历史上有不少的“红色”元素,一些宗教活动场所曾成为党的革命活动场所,但目前对此缺乏系统的梳理和集中展示,在普通市民群众中的知晓度较低。 

  二、进一步加强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 坚持规划引领,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宗教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战略 

  1.“点”即通过做好六榕寺、大佛寺、三元宫、光塔怀圣寺、圣心大教堂、东山堂、清真先贤古墓等一批久负盛名、底蕴深厚的市级重点宗教场所保护、修缮工作专项规划,完善长效保护机制,注重将其与周边的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整体环境改造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打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可参考大佛寺打破寺院“围墙”、与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相互融合促进的经验,在保护中实现发展、更好体现其历史人文价值。 

  2.“线”即根据宗教场所空间布局,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打造“岭南宗教历史文化”展示、体验和旅游路线,将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整合效应,更好地展现千年羊城积淀的岭南文化、海丝文化。 

  3.“面”即是在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宗教文化资源的综合保护利用规划,并与城市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推进宗教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信徒和普通民众都可参与的集观光、休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加强相关旅游线路开发和打造力度。 

  (二)强化研究挖掘,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宗教文化品牌 

  4.更加深入挖掘我市宗教文化中的“岭南”元素。通过出版相关著作、策划专题展览、开发主题线路等形式,充分挖掘广州作为佛教入华之重要孔道、中国伊斯兰教初传之地的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我市宗教活动场所与广州两千年建城史、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相关的故事,着重以多元的宗教文化展现广州自古以来开放、包容、中西文化交融并蓄的独特气质。充分挖掘和整理广州宗教文化对外交往交流的“海丝”历史文化,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支持鼓励我市举办高质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以“岭南文化”这个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环境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同心合力,以同根同源的岭南宗教文化为桥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互通。 

  5.更加深入挖掘我市宗教文化中的“红色”元素。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广州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在风雷激荡、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当中,一批宗教活动场所曾被作为党的办公地、活动地,留下了丰厚的红色印记,这些红色记忆是广州宗教界坚持宗教中国化的鲜活本土素材,蕴藏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独特精神密码。全面梳理我市宗教文化中的“红色”元素,整理相关历史记录、图片等文字和影像资料,制作统一的“红色记忆”标识、宣传栏在相关宗教活动场所展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场所纳入红色旅游景区名录,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地传承我市宗教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6.更加深入挖掘我市宗教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宗教文化中蕴藏了许多中医药、茶道、书法绘画、音乐、武术、养生方面的元素,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我市宗教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此为角度切入积极开展各类宗教文化活动、两岸三地宗教文化交流等,如佛教、道教可打造以“禅”文化、“道教养生”、宗教书法、园林艺术等为主题的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推动市民对宗教文化树立正确认识,促进各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推动新时代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健全保护机制,形成保护、改善、利用、发展相统一的保护利用模式 

  7.强化资金保障。每1~2年组织专业机构对我市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统一“体检”,摸查宗教活动场所的保护现状、修缮需求和资金缺口,分批分步开展修缮保护工作。针对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资金申请的具体规定、流程等,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为各宗教团体进行专题辅导,积极回应宗教团体的诉求建议,通过深化交流、增进认识,进一步破除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等障碍,指导宗教团体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好保护工作。此外,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各项制度,加强宗教团体人才培养,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宗教团体人才队伍,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强化人才和制度支撑。 

  8.强化各界支持。营造良好的宗教文化发展和传播氛围,做好舆论工作,从思想上改变对于宗教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偏见,充分挖掘、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我市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提高广州宗教活动场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对宗教场所的扶持力度,提升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造提升外部环境,在对外服务和接待水平上下功夫,打造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通过引进市场支持,提升我市宗教文化资源利用的创意化、信息化水平,以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宗教文化元素为内核积极开发文创周边产品,通过VR体验、手游等,推出“宗教活动场所线上游”等项目,推动宗教文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