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砝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坐拥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南站等超大型交通枢纽。
如今的广州是否需要高标准建设一个现代化交通网络,广州城市枢纽能级能否再次跃上新台阶?
今年广州两会期间,交通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广州理应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增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在广州市政协委员、市九三学社成员邓毛颖看来,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是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大枢纽支撑“吃紧”
邓毛颖认为,当前广州存在航空枢纽效能支撑不够、航运枢纽要素发育不足、铁路枢纽辐射能力有限三个问题。
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例,两座航站楼设计容量为8000万人次,而2019年客运量已达92%,客运能力趋于饱和。2019年,白云国际机场国际通航点95个,远低于香港机场的181个,国际旅客比例25.5%,远低于上海浦东机场的50.6%,白云国际机场81%的客源集中在广佛。
目前,广州港集装箱码头泊位长度等综合通过能力与上海、新加坡、深圳等港口相比稍有逊色,广州港130条国际班轮航线,与深圳、香港200条以上仍有较大差距。
而在铁路方面,广州开始出现北向通道承载力不足、西向通道标准不高、东向通道效率较低等问题。比如从广州至西岸仅有广珠城际1条,至珠澳中心1.5小时,至东岸有广深、广深港、穗莞深,但至深港中心超1小时。
突围而出,通达全球
“广州要突围而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邓毛颖在提案中建议,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珠三角枢纽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重点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日韩航线,构建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
邓毛颖认为,应强化空铁联运,实现1小时覆盖大湾区城市、3小时覆盖邻近省会城市,并引导临空指向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在空港经济区集聚,促其成为中国西南部+东南亚旅游、物流、制造、文化交流集散地。
“广州要硬软兼施打造国际航运枢纽。”邓毛颖认为,要优化广州港功能布局,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重点,黄埔老港和内港港区逐步优化调整功能,各内河港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提升港口国际合作水平,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打造高端航运服务与航运科技创新核心区。
“广州要建设通达全球世界级铁路枢纽。”邓毛颖表示,要重点提升引入城市中心通达能力,铁路客运实现与大湾区各城市中心1小时、与省内城市1.5小时、与邻近省会3小时、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8小时互达。
邓毛颖建议,要优化城市枢纽群,高标准改造提升广州站、东站、北站,建设白云、新塘、南沙等客站,新增黄埔(鱼珠)、知识城、从化等客站,实现多点布局、多向到发,加强东部枢纽、北部枢纽、南站、南沙港区等重要枢纽及周边的有机联系。此外,还要注重打造精品国际班列线路,面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国际铁路运输网络建设、货源组织。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