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在大会发言议程中,广州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发利用处处长罗清磊作为委员代表上台发言,今年,他带来的提案为《关于把南沙规划好开发好建设好 推进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的建议》(下称《建议》)。
罗清磊在《建议》中指出,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将南沙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如何发挥国家新区、自贸区、粤港湾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平台综合优势,把握好南沙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是广州、南沙的重大命题,是挑战更是责任。
提出问题:
加强南沙建设品质、精细化管理水平
对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以及新加坡、巴黎、伦敦等国内外新区新城规划建设和发展历程,罗清磊提出,南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优势:一是处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交通枢纽地位优势凸显;二是土地面积大,大疏大密,发展空间广阔、腹地深厚、潜力无限;三是含山、城、田、江、海全要素资源,自然本底丰富优越;四是历经多年发展,已初具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稳定的空间布局;五是三区叠加政策支持力度大,天时地利,各方面资源人才要素加速关注和汇聚。
同时,罗清磊也指出了硬币的另一面,他提出南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人口基础较为薄弱,常住人口、高层次人才偏少,对产业和城市活力的支持度不足;二是已初步形成汽车制造、先进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但产出密度分布差异大,产业用地总体分散、用地效率较低。
三是宜居环境创建不足,街道整体绿视率较低,慢行舒适度、沿街界面活力以及社区的设施完整度、精细化、人本化不足,建筑布局待优化。
此外,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罗清磊认为,当前,南沙建设品质和管理仍有待提高,建设管理重事前轻事中事后,部分建构筑物建成后病害多、质量不高,难于体现高品质建设管理的理念。比如城市色彩、建筑外立面等风貌塑造、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不协调、品质管控不到位等;五是周边城市产业、人才、资源等的竞争加剧,南沙的持续发展动能存在不确定性。
建言献策:
建立土地用途和规划指标连动性机制
去年,国家出台《南沙方案》,明确要把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如何在前海、横琴、南沙“黄金三角”构建、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以高水平规划、开发、建设引领南沙高质量发展,建设体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城市发展标杆,罗清磊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提升空间规划编制水平
在南沙总体规划层面。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依托南沙区域内自然山体,高品质保护开发郊野森林公园。考虑未来战略发展需要,在未来发展不确定、建设项目不明确的情况下,规划战略留白空间。
在区域规划层面。罗清磊建议依托交通枢纽快捷通达湾区及国内外其它区域,建议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区域协同规划,核心是加强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明确城市间生态廊道。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罗清磊建议强化详细规划的法定约束力,避免频繁调整。调高规划编制效率,应建立土地用途和规划指标连动性机制,即只要明确土地用途,规划指标也基本确定。
在规划规则层面。南沙应与港澳、国际规划对接,规则衔接,践行国际化品质化规划理念。建议依托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引入酒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交通市政等多专业、高水平的国内外特别是香港本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咨询机构、健全“咨委会”与区政府“双把关”机制,要“融合互鉴”而非照搬照抄。
(二)增强土地利用效率
罗清磊认为,南沙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摸清土地资源底数,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防止产生新的城中村,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通过探索城市更新用地政策,因地制宜,一镇一村一园一厂一策,对南沙区内城中村、田间村、涌边村、山边村等采取不同的策略,确保既有国际标准又不失本土特色,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更新联动,为促进南沙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依托基础设施“硬联通”,罗清磊建议南沙以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为重点,形成梯级式开发强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强产业导入,增大站点周围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打造“轨道+物业+产业”新模式。加强轨道交通各枢纽线路的联通,近期应加快地铁四号线和18号线的连通,比如蕉门站与横沥站之间可先期建设连接线,让地铁线路产生1+1>2效果。
(三)提高建设管理质量
在罗清磊看来,接下来,南沙亟需开展全域城市设计,在平面空间、立面空间等多维角度统筹规划设计,强化风貌个性化特性又注重相互交融统一,对标绿色低碳建造目标,探索创新将“绿视率”代替“绿地率”指标,塑造高质量发展标杆下高品质城市和乡村风貌。
其次,优化提升全域街区道路。建造慢行交通网络,真正认识和接受未来街区交通方式,通过优化路面功能布局,为行人、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机动车等提供独立的通行路线。划定实实在在的非机动车道,推动非机动车道改造、慢行品质提升,为绿色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出行提供安全可靠高品质的道路空间。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南沙可借鉴吸纳港、澳、国际社区的优点亮点。围绕活力城市氛围、多维人行网络、城市休憩空间、混合用地功能等方面,推动设计、规划、开发、管理创新,以“人本”原则聚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高标准推进建设好庆盛枢纽港式社区首期启动区,营造增强粤港澳居民认同的宜居宜业环境。
罗清磊建议,南沙继续强化建造过程管理。随着各个区块建设的快速推进,南沙几乎成了一个大工地,特别是庆盛、灵山岛、横沥岛、万顷沙等重点区域,引进港澳专家、企业参与建设管理,鼓励采用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要强化绿色建造理念,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把开发对城市容貌、对市民生产生活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加强建造质量和安全管理。接下来,南沙可引入总规划师、总建筑师、社会监督员等,加强对建设、施工单位的诚信约束,建立健全相关参建方终身负责制,定期开展建成后城市体检和建筑品质安全评估。六是强化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把本质安全、极端工况下安全放在首位,构建智慧“城市大脑”和指挥调度平台,建立完善高效应急管理体系。
通过强化规建管统筹,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共同营造,南沙必将吸引企业和人才加速聚集,早日实现绿色、低碳、健康、创新、智慧、宜业、宜居、活力、韧性的未来枢纽之城。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