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网站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媒体报道>《大洋网》:湾区之心发力,激荡澎湃动能
《大洋网》:湾区之心发力,激荡澎湃动能
   
发布时间:2024-01-16

  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动南沙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面对时代之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作为广东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期的标志性节点,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锚定高质量,勇闯深水区,广州如何抓紧做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如何推动南沙这个“广州的未来”“大湾区的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这个话题,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展开热议。

  聚焦创新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增强国际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试航成功……过去一年,广州聚焦聚力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产业创新引领力?“要加快将南沙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晶科电子董事长肖国伟指出,南沙实施“芯晨大海”产业发展战略,已吸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南沙集聚。“建议加快高标准建好南沙科学城,发挥好中国科学院系统、大科学装置、高端科研平台的‘龙头’和‘中心枢纽’作用,提升南沙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借助港澳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先天优势,合力加快打造一批有资源、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吸引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资源逐渐汇集南沙。 

  “助推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广州焕发新活力、激发新动力、再造新优势贡献力量。”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建议,完善战略性产业支撑政策体系,助力全产业链生态形成。“探索在南沙、黄埔、增城等区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低空飞行试点,推进城市治理领域低空飞行的应用、扩大无人机物流应用、培育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等,为飞行应用领域多元发展、飞行空间持续拓展、飞行市场持续壮大奠定基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如空中交通,普通人也可以打“空中出租车”出行;空中旅游,坐直升机去“兜风”;空中急救,空中“救护车”运送伤员或医疗资源;空中物流,无人机外卖“从天而降”等。

  未来产业聚焦颠覆性、源头性技术,面向新领域、新方向,开辟出多条产业新赛道,是提升南沙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广州市人大代表、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人、南沙区建设中心主任陈荣毅提出,南沙必须要在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诸多方向要有所作为,譬如AI智能、量子信息、新一代通讯、机器人、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 

  聚焦人才 建设人才高地 聚集高端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穗港科技合作园加快建设,港科大(广州)首届本科生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试点实施,办理签注5360人次;新增穗港澳姊妹学校49对、增长14.5%……随着穗港澳全面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汇聚广州,引领产业变革新风。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育未来产业离不开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人才优势?需要加快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南沙应加快推进建设国际高水平人才特区。”广州市政协常委、香港广州青年总会主席霍启文建议南沙加快推进建设国际高水平人才特区,进一步加大南沙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吸引人才聚集南沙。针对港澳和国际人才的发展需求,需要体系化地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改革,争取在人才引进、股权激励、技术入股、职称评价、职业资格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入境与停居留便利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此外,还需要建立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战略性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与“特色服务”,加快战略性人才引进,筑牢战略人才力量。 

  肖国伟提出,应发挥“南沙国际人才特区”的政策效应,人才政策结合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创新人才的生态系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南沙要合理利用好广州留交会、CNBC全球科技大会、大湾区科学论坛等平台资源,抓住欧美留学人才回流机遇,结合重点产业政策,制定有吸引力的专项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海外科学家、国际留学人才、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到南沙创新创业发展。” 

  “报告中多次提到港科大(广州),包括支持港科大(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推进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也提到了产学研融合发展,非常振奋人心。”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告诉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历史契机下孕育并创建的港科大(广州)正在进行一场教育变革。“通过推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为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倪明选告诉记者:“创新一直是港科大最强的DNA。我们不为追求排名而下达任何硬性科研指标,不看重老师发表论文的数量,而看重老师做出了什么创新成果,也鼓励学生掌握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解决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这种教育范式改革在短短时间里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开学短短一年多以来,学校已与上千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与百余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近10家行业龙头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校内创业项目涌现,目前已有超过50个不同阶段的师生创业项目,其中已成立公司超过20家,都是硬核科技企业,覆盖智能交通、机器人、芯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多个项目拿到一线VC的创业投资,正在快速成长为明天的独角兽企业。

  通过发展融合学科、开展原始创新和推动知识转移,越来越多的尖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出来,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兴产业培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港科大(广州)就读的博士生、元交互技术创始人郭伟钰受益匪浅:“博士毕业不需要必须完成多少篇论文,我就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创业上,将几年前的想法转化成了人机交互产品。现在已经获得了多轮天使投资,企业也由最初的3个人扩大到十余人。” 

  如何助力“湾区之心”成为港澳青年筑梦湾区的不二之选?陈荣毅表示,南沙将深入实施“五乐”计划2.0,持续释放“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效能,全力做好港澳新青寓、人才公寓的配租,提升南沙人才全链条服务能力,用心用情让服务更有温度,让广大人才有优质生活的家的感受。 

  聚集招商 集聚国际商协会 搭建国际桥梁 

  《南沙方案》提出“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重大任务,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提速,15%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减免税额超7.2亿元,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港澳及国际商协会是南沙协同港澳深化全面合作、面向世界加强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如何吸引更多的港澳企业前来?陈荣毅表示,鼓励引导港澳商协会在南沙设立代表处,携手港澳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等举措,为南沙更大范围集聚港澳商协会、共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广州市人大代表郭晓欣呼吁,支持南沙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协会集聚区。“南沙经济发展状况是令人鼓舞的,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的成就,为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他认为,南沙急需出台针对港澳及国际商协会入驻南沙的更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加快在南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协会集聚区。“希望南沙率先开展商协会登记等相关改革的试点工作,开展国际商协会在南沙简化申请登记、建立综合监管机制方面的综合改革试点,尽快开辟出国际商协会在南沙登记注册的绿色通道。”同时,在国际商协会名称审定和注册落地方面给予南沙更大自主权,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在南沙尽快落地。

  聚焦枢纽 提升城市辐射力 做实湾区交通中心 

  2022年6月《南沙方案》发布以来,广州赋予南沙“未来发展核”的新定位,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推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把南沙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南沙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作为“广州的未来”“大湾区的未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南沙,备受瞩目。 

  在南沙,开放门户枢纽能级提升。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开工,综保区获评全省唯一A类保税区。世界媒体峰会、大湾区科学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等国际盛会先后举办,世界目光瞄准“湾区之心”,这里成为全球观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 

  “报告以大格局、大手笔谋深谋实南沙发展,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把手’工程不动摇,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的坚定决心。报告部署南沙工作既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又紧扣实施《南沙方案》,为南沙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注入强大动力。”陈荣毅表示,从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南沙开发开放之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跃升”,到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强烈释放出“深刻把握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的信号。“面对未来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南沙必须一直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创新路、打发展牌。”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南沙“面向世界”抢机遇,需要南沙实现从“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向“湾区交通中心”转变。陈荣毅提出,“机遇之城”南沙应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力,做实湾区交通中心,有力支撑南沙建设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作为一名建设者,陈荣毅说,南沙建设发展新变化的感受可以用“三个更加”来概括:“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民生配套更加完善。” 

  向海而生、依港而兴。沿海枢纽港口是链接“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是协同腹地、联通世界的重要战略资源。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港集团董事长李益波表示,广州港集团聚焦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港口力量。“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大湾区港口群合作,共同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是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邮轮母港综合体,未来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条件最优越的邮轮母港,承载着广州市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全部期盼。”广州市人大代表苏韬建议,要尽快推进南沙邮轮母港的邮轮旅游业务启动,深挖国内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入境游,争取由广州率先创新将国内邮轮单向出境游的模式转变为“双向”输入输出或国内“内循环”模式。 

  2035年一个畅通南沙、贯通全市、直通湾区、联通港澳、融通全球的湾区中心交通枢纽将建成,实现“湾区30分钟优质生活圈”“全球12小时航空经济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通过优质生活圈的建设、规则机制的衔接、区域协同联动发展、门户枢纽能级的增强等,真正实现‘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南沙所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协同的发展环境,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推动南沙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生动范例。”陈荣毅表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耿旭静、董业衡

  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