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关于以穗港澳共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关于以穗港澳共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抓手 积极探索医疗健康领域高水平开放新路径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02-18

曾瑞滨 祈福集团西片项目总经理

(代表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南沙区政协、民进广州市委会)

  内容摘要:南沙肩负着国家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使命任务,将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我们应坚持《南沙方案》赋予南沙改革创新、先立后破、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加快推进穗港澳三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实现穗港澳医疗领域的“软联通”,本文围绕以穗港澳共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抓手,探索医疗健康领域高水平开放新路径提出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和澳门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一国两制”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作出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方案》将“密切医疗健康合作,塑造健康湾区”“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列为重点任务,要求南沙“携手港澳共建国际健康产业,加快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省、市、区的大力推动下,一系列政策举措在南沙逐步落地,并取得一定成效。广东省南沙工委立足广州南沙建设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定位要求,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列为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为此,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会同南沙区政协重点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服务新高地所需突破的难点堵点、具体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化调研,具体如下:

  一、存在问题

  从目前工作实际看,要协同港澳促进医疗健康领域国际化高端化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医疗健康在南沙未来发展中的定位尚需优化。目前,南沙三甲医院数量和服务规模已远大于可预期的常住人口(含居住在南沙的港澳居民)就医需求,若维持现行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即使能少量增加港澳居民和适当增加外地群众的就医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中心城区就医人群,仍会进一步加大南沙区财政和公立医院运营负担,将出现政府不敢投、医院不愿投、人才不想去和科室小、设备闲、临床多、科研少的局面。以中山一南沙医院为代表的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布局已逐步形成,现有医疗健康项目后续投入和综合配套尚未跟上,后续还需大量医疗设备配置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医院周边的交通、生活等配套还需完善。公立医院服务大湾区医疗高地建设的能力有待释放,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具备日检验检测标本能力达到30000管(次),但目前实际使用的仅为1800管(次)。从服务对象看,作为大湾区医疗健康服务新高地,不仅要为湾区城市群居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公共服务,也应该具备为境内外高净值人群提供高端专业特需医疗服务的能力。如这批高水平医疗机构要扩大高端医疗健康服务规模,则受到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的项目、收入和床位配备数等比例不得超过10%的政策规定限制。

  二是与港澳及国际相衔接的医疗规则机制亟待畅通。穗港澳三地在医院投资运营管理、医疗服务规范标准及药品使用范围、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如,三地医疗机构的基础医疗数据未打通,港澳居民在穗就医诊疗,基本上只能通过患者口述、纸质或胶片检查结果等传统媒介供双方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医疗信息;香港与南沙医院的救护车辆不能直接跨境转运,患者在两地医院之间转诊不能直接通关,等等。

  三是国际化高端医疗健康综合服务体系亟待探索。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需要积极推动形成医养结合、医旅融合、医产整合的发展业态。与发展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不同,发展包括特需医疗服务在内的国际化高端医疗健康服务,对设备、技术、数据信息、场所和配套设施以及人员能力素质、国际化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资金的来源方面也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更加强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引入境内外资本投资,设施设备的投融资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也必然与由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传统模式不同,更加强调市场化运作,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构建与发展国际化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相匹配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几点建议

  广州是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医疗卫生资源积淀深厚、人才优势突出,港澳地区医疗服务机构具有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丰富的高端医疗服务经验、紧密的国际化医疗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繁荣的国际金融市场等优势,加强和扩大穗港澳医疗健康领域合作对于塑造“健康湾区”意义重大。南沙是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通过穗港澳共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医疗健康领域高水平开放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在更好发挥穗港澳综合优势上取得新突破

  南沙不仅是自贸试验区,还是全省唯一的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要结合《南沙方案》《南沙意见》所涉医疗服务开放政策落地,为建设大湾区医疗健康服务新高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一是开展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创新试点。可考虑在南沙选取一家区属综合性公办医院作为试点医院,委托港澳高水平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探索建立国际化的公立医院管理标准、运营流程、诊疗方式及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等。二是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疗机构试点。用好国家近期出台的广东自贸试验区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政策,积极探索在南沙率先试点设立一批外资独资医疗机构。三是积极争取提高重点公立医院医疗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占比。建议省、市有关部门以南沙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依据,以区内高水平公立医院为试点,积极向国家卫健委、医疗保障局等相关部委争取支持,将试点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或高端医疗服务)的比例由现行的10%提高至不超过30%,并在医疗服务项目、品类、收费价格等方面实施更为市场化的监管模式。

  (二)深化穗港澳医疗合作,创新推动三地医疗服务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目前港澳居民到内地就医人数逐年增加,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迫切需要畅通三地医疗服务规则机制衔接,做好顶层设计,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统筹协调机构予以推进。一是打造医疗服务“数据通”。由政府部门牵头,以南沙为试点探索打造穗港澳三地专用信息共享平台,在“港澳患者就诊认定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信息互通机制,推动穗港澳医疗机构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通互认。二是构建患者转诊“救护通”。指定南沙有关医疗机构作为三地患者的转运机构,开通穗港澳陆路跨境救护直通车,实现患者“点对点”的跨境转运服务;探索低空经济应用新场景,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急救直升机停机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南沙与港澳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应急医疗人员、器官、血液等转运救助低空飞行试点。三是构建医疗专业“人才通”。完善港澳医疗人才在穗执业准入规则,打破穗港澳医师资质壁垒,开展境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推进实施“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加强穗港澳三地医护人员双向交流。四是创新医疗技术“科技通”。推进“广州—澳门—葡语国家”跨境先进医疗科技对接合作,在AI辅助精准医疗、疾病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等方面加强与葡语系国家知名AI医疗机构开展落地合作试点。五是推动医疗费用“结算通”。探索港澳医疗保障在南沙指定医疗机构跨境使用及直接结算;加强穗港澳三地金融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将南沙特定医疗机构作为港澳医疗国际保险异地结算试点单位,建立国际保险理赔直付等多元化支付模式。

  (三)探索多方合作参与,创新构建与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相匹配的综合服务体系

  南沙目前已建成1家港式“全科门诊部”、1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和2间“金牌家庭医生工作室”,落地“港澳药械通”“长者医疗券”等创新措施,在穗港医疗健康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接下来,可在多方合作参与构建与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相匹配的综合服务体系方面深入探索。一是开展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用足用好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政策,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在试点政策措施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南沙设立专科或综合性医院。对接日益增长的港澳居民到内地康养的需求,顺应“银发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积极与粤港澳地区的战略投资者、金融保险机构探讨在南沙以“医院+社区”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国际化康养社区,着力增强境内外资本投资参与南沙高端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可面向大湾区不同层次消费人群,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等公立医院,以及南沙滨海水乡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依托,鼓励医院与粤港澳三地旅游公司合作,策划设计若干“体检+”主题文旅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广州品质、南沙特色的湾区健康旅游首选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健康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针对健康服务机构、旅游服务机构等相关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语言培训,探索率先制定穗港澳康养旅游服务的“湾区标准”,并逐步向全球推介。四是共建共用共享医疗健康服务设施。依托南沙现有的包括7家三甲医院在内的340多间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技中心、数据中心、检测中心、康养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集约共享,如可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现有的检测中心打造成南沙医疗检测中心,为各家医院节约运营成本,加深资源整合。

大会日程
2月18日
星期二
下午
2月19日
星期三
上午 下午 晚上
2月20日
星期四
上午 下午 晚上
2月21日
星期五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