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广州市政协委员景国胜在大会发言上分享了关于优化中心城区医院周边交通管理的建议,受到社会多方的关注。
汇聚众多高水平医院的广州,每年诊疗人次数以亿计,大部分医院资源集聚在中心城区。巨大的人流量,使得广州中心城区医院周边路网承载压力陡增,如何化解这一压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针对医院“停车难、周边堵”这一现象,景国胜在提案中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医院停车位供给、提高停车位利用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周边交通规划组织精细化程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精准施策。
同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围绕医院“畅通就医路,纾解停车难”的破局之道,一线探寻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因子,针对动线混杂、抵临点冲突、停车资源失衡等核心问题,与政协委员共探答案。
景国胜
现场直击|一线探寻医院周边交通影响关键因素
坐标:天河路
位于天河路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处于交通繁忙地段,附近有天河电脑城、天娱广场等人车较多的商城。2月19日下午3时30分,记者发现,天河路由西往东方向,车流在中山三院西侧约500米处的天河电脑城路段已出现行驶缓慢情况。而在中山三院门口,车流更加缓慢,约有20辆出租车停在马路右侧等待乘客,使得从天河路拐进中山三院的车辆一定程度受阻。
记者在现场看见,医院保安会指挥过往车辆,让司机不要在医院门口停留。同时,不少车辆停下来询问医院保安医院是否有停车位,保安均示意车位已满。该保安告诉记者,院内车位不到1000个,基本上每天都是满的,不少前来就医的家庭会把车停在对面的天娱广场停车场,“尽管经常有交警执法,但还有很多车违章停放在医院门前。加上电动自行车多了,医院门前的交通状况更糟糕了。”
“现在的状况是很多出租车司机将医院门前的路边当成了免费停车的地方。有些司机把车子停在路边,在这里睡觉。”医院保安说,或许相关部门可以在医院门前设立专门的出租车候车区,并且对出租车在门前停车等候生意的时间进行限制,比如最多停靠1个小时。下午5时20分,记者再度来到天河路发现,车流从体育中心门前开始一直堵到中山三院门口,从中山三院门口经过至少要5分钟。
坐标:金穗路
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一旁的金穗路东往西方向车道被水马分隔为两块区域——靠路中间的两条车道供途经车辆行驶,另外三条车道方便前来就医的车辆使用,其中一条车道停了近10辆空出租车,最右侧的车道附近竖有“临停快走”标识。下午3时许,记者发现,医院南门迎来一波就医小高峰,近20辆小车相继停下,一些家长抱着幼童下车穿过机动车道快步赶往医院。
不远处,有一名执勤警力在疏导交通,指引车辆尽快驶离。“考虑停车比较麻烦,我们近几年都是尽量打车来妇儿中心就医。”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我们一般在医院对面下车,走斑马线过来。”而“广州交通·行讯通”APP交通指数显示,当天下午3时32分,金穗路双向均为畅通状态。而华夏路转金穗路附近专门设置了一条车道通向医院车库,车道入口有工作人员值守,有电子显示屏显示剩余车位。
“一般早上车辆较多,到了下午小车车位很充足。”值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医院门口,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带儿子先去看诊:“家人开车去找车位了,不常来对停车情况不了解。”妇儿中心隔壁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一共有400多个车位,很多去妇儿中心的人都来这边(眼科中心停车场)停车,一般上午9时到11时30分,车位比较抢手,需要等空位。”
坐标:人民路一带
下午时分,位于人民中路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院区)同样存在交通拥堵的情况。该医院门口就是红绿灯,单个绿灯周期能放行的车辆不多,有时交通灯变绿时,还有大人牵着儿童通过红绿灯,司机只好停下来礼让行人。此外,不少家长开着车带孩子就医,将车停放在医院门口,这也导致车辆经过医院门前必须减速。“医院门口到了就医高峰会更堵。”医院的保安说。
同样位于人民中路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婴医院院区)的情况稍好,该医院门口正好是一个公交站点,患者可以公交出行就医,但周边停车场车位、路边泊位均有限,不适宜停车。而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院区),记者看到医院门口划有大大的禁停区域,但依旧有不少临停车辆挤占空间,导致车流滞缓。临时停车的车辆以出租车、网约车为主,大多是为了接送患者、家属。
下午4时30分,位于沿江西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门口车流缓慢,从长堤大马路进入沿江西路,记者的导航软件上一直显示是红色。在医院门口,不少车辆打着双闪灯,将车辆停放在医院门前。医院门前也停放着很多患者的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不少患者还将电动自行车直接停放在医院门前的马路上,堵住了半条车道,这也加剧了医院门前的拥堵。
委员观察|破解停车难、优化动线和抵临点是关键
关键丨停车位
实际上,不少医院的交通压力主要源自瞬时压力。而这一压力能否得到有效释放,能否顺畅停车是关键。广州市政协委员景国胜和广州市政协委员徐强一直关注医院门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在其看来,医院能够提供的配套车位有限,无法满足患者停车需求是医院门口的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景国胜认为,一方面要医院增设临时停车位,提高车位容量,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医院及周边共享停车位利用率,推动周边停车场分时共享停车、调整收费价格避免医院停车位被占。
徐强则表示,大医院可以和附近的停车场合作,鼓励患者或患者家属将车停在别处,此外,也可以借鉴部分城市做法,在医院挂号成功的同时,医院的停车系统也可以挂号,同时,还可以清晰指引附近停车场空余车位,引导分流。而广州市政协委员戴建业则从“共享停车”推进方面建言献策,表示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停车信息系统相互联通,配套激励政策,加快共享停车普及进程,吸引车主参与共享停车,针对超时违规停放等行为,制定不同的对应措施,维护共享停车良好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有地方医院便是通过停车差异化收费,实现医院周边区域停车“云调度”,鼓励短时停车,提升整个区域的停车资源利用率。济南市去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公立医院停车收费调整试点的通知》。其中提到,在齐鲁医院(中心院区)和省立医院(中心院区)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就医车辆停车比非就医车辆停车费用低。据了解,运行后停车位的周转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丨规划动线
混杂抢道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另一主要原因。而抵临点规划、动线设置对优化交通至关重要。徐强分析道,“比如,不少医院缺少急救车绿色通道,甚至出现急救车被社会车辆堵塞的情况;很多医院缺少出租车专门的停车区和候车区,患者上落客不方便;缺少社会车辆即停即走通道、上落客设施,车辆随意违停上落客,车辆秩序较差;电动自行车在医院门前无序停放,加剧医院门前交通拥堵。”徐强建议,要解决大医院门口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题,还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而景国胜则建议,针对医院就诊病患人群出行特点,优化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抵临点位,科学设置出租车、网约车候车点,充分利用院前公共空间建设港湾式临时上下车区域,此外,在医院周边规划建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立体交通设施,实现人车分流,减少行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而在提升医院周边交通组织管理方面,优化医院周边道路交通管理和停车指引,通过“广州泊车”微信小程序向用户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停车信息服务,将医院周边代客泊车纳入监管。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该医院就通过设置“就医专用车道”,增设清晰标识,分流就诊车辆与社会车辆,同时拓宽道路,使高峰时段车辆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延伸丨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
掌握破题之道,亦可进而解决一类问题。实际上,在优化交通顺畅度方面,此次广州市两会上,政协委员们不仅围绕医院周边交通的优化献出了金点子。广州市政协委员马劲轲表示,中小学校接送学生的私家车辆、电动自行车数量剧增,且学生上下学时段与成人上下班时段重合,校园周边道路在早晚高峰期压力巨大。
对此,马劲轲建议:对已建成的校园,积极开辟校内外空间(如操场地下)建设停车场,或由所属街道牵头,组织周边单位提供限时停车位并加强停车管理,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利用单行线打通微循环,通过静态交通组织布置,基本实现人车分离,加强上下学时段交通管理。
广州市政协委员张桂林则关注部分地铁口周边因车辆违停、网约车扎堆接客、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等问题,导致高峰期交通严重拥堵问题。张桂林建议通过智能监控全覆盖、规范非机动车停放,优化执法流程,缩短违停处理周期,在地铁口附近增设临时接客区等方式破解这方面的难题。
市民可通过“广州泊车”提前了解停车信息
有的医院存在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抢道的现象:非机动车来回穿梭,机动车在道路中间艰难前行,而部分心急的行人不走斑马线,选择在车辆缝隙中穿行过马路,更令拥堵加剧。
记者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医院集中在中心城区,普遍存在历史停车配建不足、周边区域停车需求较为旺盛、部分时段停车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近年来,广州市从提高增量、盘活存量等方面综合施策缓解医院停车难。
一是提高医院停车配建标准,广州市于2023年修订停车配建标准,其中医院已达每100平方米配建不少于1.2个停车位,较原来提高了约50%;
二是加大医院停车场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医院充分挖掘医院闲置地块增设停车场、平面停车场改造为立体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停车供给,如2024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荔湾区人民医院、花都区人民医院、省妇幼番禺院区共计新增泊位约850个;
三是增加医院周边区域道路停车泊位,目前市交通运输部门在中心六区医院周边42条城市道路,共规划设置了约720个泊位;
四是积极引导医院开展“结对子”停车错时共享,如市妇儿中心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等通过将职工停车引导至外围合作停车场等措施,有效增加就诊车辆停车资源供给;五是加强医院停车信息引导,目前“广州泊车”平台专门设置了医院停车模块,方便市民查询医院区域停车动态信息。
下一步,广州市将继续采取引导增加停车供给、鼓励停车错时共享、加强停车管理和停车信息引导等措施,进一步缓解医院等区域停车难问题。
他山之石:医院治“堵”也有方
据记者了解,围绕医院停车难、门口堵等困扰患者就医的“老大难”问题,此前深圳、杭州等地也有多种尝试,其中包括开通医院定制专线以及打通医院门口交通“微循环”等措施。
公交接驳“进”医院
“仁爱”专线解难题
如杭州曾推出“公交进市属医院”举措,通过加强与公交集团对接,争取为6家医院共开通了12条“公交进医院”。其中包括开通地铁接驳线、增加区域公交线路和站点、对原有公交线路进行延伸等,进一步优化了市属医院周边公交线路,解决市民群众就医出行最后“一公里”困难,切实提升患者就诊体验感和就医便捷度。
而广州市也开通过类似对公交路线。2024年,花都区人民医院就曾与花都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院企合作的“定制专线”,据了解,该专线是从人民医院总院至宝华分院、田美分院之间往返,配车2台,双向对开,每车每天往返运行18个班次,服务时间为7:30至17:40,主要为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及院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乘车服务;此前,广州巴士集团也曾开通“凯粤湾-广医三院”、“太和总站-一五七医院”等10条“仁爱巴士”线路,以有效缓解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停车难状况和患者转诊不便、医护人员通勤困难等问题。
打造道路“微循环”
为“治堵”开“药方”
而在打通道路“微循环”方面,此前也有多个典型案例。如深圳罗湖人民医院针对拥堵严重问题,龙岗管理局多次组织现场调研阁溪二路交通拥堵问题,优化整治方案。通过增设中央隔离护栏、重新施划车道标线、调整“右进右出”路口,协调取消部分泊位,以“短平快”方式减少路口车辆交织,确保即停即走车辆有停车空间。解决了道路拥堵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金融城院区(以下简称“中山六院”),针对拥堵情况,该院此前曾设计了一套PDCA微循环车道设计和优化方案。据了解,中山六院日均门诊量约4000人,由于地处3条市交通要道交汇点,社会车流量巨大,同时衔接路段通行能力有限、停车设施缺乏等,此前存在着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对此,中山六院为“治堵”一一“把脉”,再开出“药方”。“我们发现拥堵的核心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门口车辆侯客、上落客导致拥堵;二是指示牌不清,或道路边树木遮挡马路交通指示牌;三是导航地图软件标记不清。”保卫科科长吕竹表示。
而针对这些情况,中山六院开展了一系列“对症下药”其中包括:拆除临时雨棚、修建树木,加装指引牌和水牌;增设临时停靠点(网约车落客点)和活动应急车道;同时根据患者就医习惯重新设计动线,并通过官方互联网小程序、交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推广;同时开通医院专属“职工高速路”,让内部停车场无缝衔接出入口,进一步解决职工上下班高峰拥堵问题。
据院方透露,自该方案初步启用后,该微循环车道单周通行量就提升至4000辆以上,6个月内实现678%增长,有效减轻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另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24年7月,该“微循环车道”方案正式实施后,平均每月车流量占公共道路车流量达3.66%,公共道路每月平均车流量增加1.76万辆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微循环车道不仅实现了有效分流,还提高了公共道路的通行效率,尤其缓解了高峰期时间段内交通拥堵情况。”
据记者了解,在此项目中,院方仅投入固定物资成本约8000元,用于制作标识、购买蓝白墩等,可谓真正实现了“小成本,大收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肖欢欢、卢梦谦、张丹羊、程依伦、张慧琪、吴子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卢梦谦、张丹羊、程依伦、张慧琪、吴子良
来源:新花城